介绍血糖达标的难题:胰岛素使用不当与注射不规范成关键
本报综合报道(记者卢文洁 通讯员徐晶)糖尿病,作为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其核心目标就是控制血糖达标。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肖正华教授近期接受记者采访时,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广州地区,糖尿病患者血糖真正能够达到治疗指南所推荐标准的比例仅为约20%。那么,为何血糖达标如此困难呢?
肖教授指出,这个问题与患者对糖尿病以及相关治疗知识的缺乏有着直接关联。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误解和抗拒。在很多情况下,胰岛素的使用时机过晚,且注射方式不规范,这成为血糖难以达标的关键因素。
糖化血红蛋白:衡量糖尿病控制的金标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仅仅依赖空腹血糖或非空腹血糖来衡量自己的血糖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肖教授强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更为准确和稳定的指标。它可以反映患者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影响。建议患者在糖尿病治疗初期,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之后根据具体情况每半年检测一次。这一检测费用大约为80元,已被纳入医保范围。
血糖控制不达标:并发症的隐形推手
肖正华教授遗憾地表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普遍不容乐观。仅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能够成功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6.5%的理想范围内。而在广州地区,这一比例更是低至约四分之一。血糖控制不佳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更可能增加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加强糖尿病教育,让更多的患者了解并重视胰岛素的正确使用以及注射规范。医生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的威胁。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护航!
注:本文旨在传递医学信息,如有具体病症或需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