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这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脑健康。虽然它可能不会立即带来生命危险,但却有可能在日后引发失智的风险,这绝对是一个我们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医学专家提醒,为了减少因心房颤动导致的中风以及血管性智能障碍风险,我们应该注意“二避一要”,并随时注意患者的智能状况,早期发现才是治疗最佳策略。
宋碧姗医师强调,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能会增加患上智能障碍及失智症的风险。她分享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案例:一名台南市63岁的林姓男子,近半年来记忆力急剧减退,反应也变得迟缓。经过诊断,这名男子是一名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脑部已出现多处中风病灶,最终被确诊为患有血管性失智症。
心房颤动患者面临智能障碍的威胁。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三到五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心房颤动患者出现隐形中风的几率是正常心律族群的两倍。无论是明显的中风还是隐形中风,都会增加患上失智症和智能障碍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威胁,如何防范?宋碧姗医师指出,降低中风所造成的血管性智能障碍风险的关键在于遵循“二避一要”的原则。“第一避”是避免发生心房颤动。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选择合适的药物,特别是针对左心室肥大或心脏收缩功能不佳的患者,以减少新发生心房颤动的机会。“第二避”是避免血栓型中风的产生。对于心房颤动的患者,特别是中高危险群,医师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以避免血栓型中风的出现。“一要”是心房颤动患者及其家人要随时注意病人的智能状况。如果发现记忆力减退或认知功能障碍,应尽快就医,以便在轻度认知障碍前预防中风并进行早期治疗。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也在上升。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瓣膜疾病、心衰竭等疾病的人群,更应该警惕这一健康隐患。医师提醒,台湾社会的高龄化使得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行动起来,以降低血管性智能障碍的风险。
心房颤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健康隐患,它可能增加我们患上失智症和智能障碍的风险。遵循“二避一要”的原则,随时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早期发现、治疗才是我们应对这一健康威胁的最佳策略。让我们共同守护好自己的健康,远离这个隐形的健康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