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无疑是全球最为普遍且致命的疾病之一,已成为各国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更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由于其早期无明显症状,使得精准检测变得极为困难,进而影响了相关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筛选。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孔德领教授团队和丁丹教授团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成功研发出一种高亮度聚集诱导发光(AIE)纳米探针。这种纳米探针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CD47分子。这一特性使得它能够在早期阶段精准、灵敏地识别动脉粥样斑块。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新型纳米探针还有助于快速筛选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为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一重要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材料学期刊《先进材料》上公开发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悄无声息的疾病过程,以多年无症状的斑块积聚为特征。一旦斑块破裂或引发其他严重事件,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卒中甚至猝死。早期准确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结合尽早主动治疗,对于降低这些致命事件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X射线CT和核磁共振成像等无创检测技术来识别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技术只能检测到晚期的斑块,对于早期斑块的检测则无能为力。南开团队的新型纳米探针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探针以两亲性共聚物为基质,封装了TPE-T-RCN分子,并在其表面功能化抗CD47抗体,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CD47分子。
当这种纳米探针被注入到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小鼠体内时,它会特异性地聚集在斑块区域,并呈现出明显的高亮度。这一特性使得早期斑块的检测成为可能,并且比传统的X射线CT和核磁共振更为精准。更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检测方法对疾病进程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多次使用。
除了检测功能外,这种新型纳米荧光探针还具有药物筛选的潜力。以阿托伐他汀和肝脏X受体激动剂GW3965为例,该荧光纳米颗粒可以实现优于核磁共振和X射线CT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疗效的快速筛查。这对于加快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发进度具有重要意义。该探针还可以准确靶向人颈动脉斑块,展现了其在临床检测分析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新型纳米探针将在未来为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加精准、灵敏的检测手段,帮助我们在早期阶段发现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