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期社会上广泛关注的敦煌莫高窟塌方现象的报道,国家文物局及相关机构已经做出了正式的回应。
一、官方坚定否认塌方现象存在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在不久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敦煌莫高窟并未出现所谓的“湿度飙升、山洪和洞窟塌方”等现象。这一结论是基于敦煌研究院长达三十多年的气候监测数据以及实地保护成果的有力支撑。
二、坚实的气候监测数据作为后盾
1. 降水情况:莫高窟所在区域的年均降水量大约在四十毫米左右,且大雨和暴雨的次数极为有限,仅有六次。该区域的气候整体呈现出暖干化的趋势,足以说明该地区的雨水侵蚀风险极低。
2. 坍塌记录:值得骄傲的是,近几十年来,莫高窟并未发生任何一起洞窟坍塌事件。这得益于对洞窟结构稳定性的有效维护,以及及时修复和加固措施的实施。
三、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敦煌研究院针对气候变化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
工程防护:已经完成86个洞窟的整体修缮工作,通过实施薄顶洞窟加固、安装窟门等工程,有效防止雨水渗入,确保文物安全。
监测预警:建立起了气象联动预警体系和应急指挥平台,能够动态调整洞窟的开放管理策略,确保洞窟内部的微环境始终处于安全阈值之内。
技术研发: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形成了包括壁画保护、崖体加固等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体系,并设立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四、媒体责任与公众关注的重塑
国家文物局指出,部分媒体报道的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他们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必须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避免引发公众误解。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敦煌莫高窟的科学保护工作,共同参与到这份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中来。希望通过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数据,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莫高窟的真实情况,共同见证这份人类文明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