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温度:从热到适温的转变
在中国,一句“趁热吃”的客套话贯穿了我们的待客之道。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传统的待客方式似乎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改变。
近期,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发布了一份报告,提醒我们无论是饮食过冷还是过热,都可能对肠道和身体机能造成损害。而与我们体温相近的食物温度,可以减缓肠胃老化,有助于延年益寿。这一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饮食习惯提供了新的视角。
谈及中国人的饮食,一个“热”字贯穿始终。从热气腾腾的面条,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再到滚烫的饭菜,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似乎与温度紧密相连。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亚洲人体质相对较弱,吃热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帮助人们抵御寒冷、保持体温。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过热的食物可能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人的食道壁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经常吃烫的食物,可能会造成黏膜反复损伤和修复,甚至可能引发肿瘤。
中医对此也有相似的观点。中国中医科学院东直门医院内科教授姜良铎表示,过热的食物会导致气血过度活跃,胃肠道血管扩张,对肠胃产生刺激。他主张最合适的食物温度应该是“不凉也不热”,就像家长给小宝宝喂饭时吹至微温的温度,对成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
除了食物的温度,水的温度也同样重要。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之间。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齿的珐琅质,还可能强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饮水也不宜超过50℃。
那么,如何在保持食物美味的避免过热的温度呢?其实,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产热”作用的食物,如姜、胡椒、肉桂、辣椒等,这样既不会损伤食道,还具有额外的保健功效。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也关心身体的健康。
从“趁热吃”到选择合适的温度享用美食,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对身体健康的尊重。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也注重温度的适宜,让身体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