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图书馆设发呆区:当图书馆遇上“离经叛道”的休闲方式
最近,广东高校图书馆设置的发呆区成为热议话题。在大众印象中,图书馆是严肃安静的学习场所,而发呆似乎与这种氛围格格不入,让人不禁好奇这两者如何联系在一起?
其实,发呆早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这一趋势可以追溯到2016年,当时国家卫计委推出的“5125”健康生活理念,其中提倡每天发呆5分钟。从那时起,发呆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休闲形式开始受到关注。
那么,何为发呆?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认为发呆是放空思绪,什么都不想;而有些人则认为发呆也可以是思绪万千,类似于白日梦或走神。但在这里,我们所提倡的发呆是自主选择的,不包括那些在生活中、工作中不可控发生的、降低效率的发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发呆可以看作是心智游移的一种表现。在空闲或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的意识会不自觉地飘到与当下无关的内部思维、想象或体验中去。这种走神可以细分为日常生活中自动冒出的想法,或是从当前任务分心的思维。
研究发现,心智游移与大脑内特定区域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默认模式网络。海马体和默认网络的整合方式也与此有关。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领域,需要长期和研究。除了内在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如年龄、疲劳程度、情绪体验等也影响心智游移的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每天适当发呆并非只有负面影响。研究显示,它能将焦虑和抑郁降低25%。尽管这样,我们也要认识到并非所有发呆都在放松大脑。对于儿童或老人来说,过度的发呆可能是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征兆,应引起重视。
那么如何有效地发呆呢?这里推荐两种简单的方法:
第一种是不眨眼发呆法。尽量保持双眼睁开状态,一段时间后收神回来,活动身体,享受长时间放空带来的愉悦感。第二种是呼吸发呆法。在发呆时集中注意力在腹部深呼吸上,多次缓慢进行以减压并增加大脑氧气供应量。
当我们走进图书馆时,不妨为自己留出一段时间来发呆,让心灵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滋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放松自己的大脑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数字北京科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