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共场所心脏骤停事件频发,幸运的是,多起事件中路人通过及时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让我们通过一系列鲜活的案例来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急救技术。
首先来看运动场所的急救案例。在湖北随州的一座羽毛球馆内,一名中年男子突发心脏骤停。现场医生薛光锐迅速实施心肺复苏,并配合使用AED进行除颤,成功使这名男子恢复了心跳。几乎在同一时刻,武汉市江夏区某学校内,一名学生突然昏迷。市民们通过拨打急救电话并借助120调度员的视频指导,使用AED成功帮助这名学生恢复了颈动脉搏动。
再来看看公共场所的急救案例。在福建泉州的一个体育中心,一名男子在跑步时突发心搏骤停。幸运的是,现场的AED和热心群众的及时救助使他得以脱险。同样地,在深圳的一次晨练中,一名老人突发心梗。路人王艳军果断使用AED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为后续的专业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关于急救的关键要点,AED配合心肺复苏可以将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0%,前提是在发病后的一分钟内使用。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可以概括为“开启电源、听从提示、跟随步骤”。这些设备自带的语音引导功能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使得普通公众也能轻松掌握急救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急救的黄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就会下降10%。及时施救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在社会普及方面,我国正积极推进急救技能的普及和培训。武汉市自2023年底启用视频指导急救功能后,每月开展近50次远程指导。北京市则通过加大公共场所AED设备的投放和组织培训来提升民众的急救能力。尽管当前我国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约为1%-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设备普及和技能培训正在逐步完善急救网络,为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随着这些努力的持续推进,更多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