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报道,记者金凤为您带来消息。那些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可能是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隐形杀手。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研究杂志》一期中,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共同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研究论文。他们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微塑料及染料颗粒的存在。这些环境因子可能与血栓的形成有着潜在的关联。夏彦恺教授作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接受了科技日报的采访。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合成材料。这些材料的降解产生的微塑料和垃圾碎片在环境中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吴笛,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指出微塑料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新型污染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洋、土壤中,甚至可以通过植物的吸收进入食物链。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虽然已有研究显示,人体血液、胎盘等组织器官以及粪便排泄物中发现了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的存在,但是关于它们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直接证据仍然缺乏。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联合团队耗时一年多,对24例人体主动脉夹层血栓样本和2例人体急性动脉栓塞样本进行了收集与分析。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样本有87个颗粒物,包括低密度聚乙烯、染料颗粒、铁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等。
那么,微塑料和染料颗粒是如何推波助澜促使血栓形成的呢?联合团队发现,患者体内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的数量与血小板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夏彦恺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在血液中,以微塑料等颗粒为核心,可能会形成小血栓。这些小血栓不断吸引血液中的其他颗粒,导致血栓不断增大。微塑料等颗粒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小血栓、血小板和颗粒之间的碰撞几率,从而加速血栓形成的过程。
这次的研究发现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排放监测。夏彦恺教授认为,该研究为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的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效应机制研究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研究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更全面地了解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