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高原血栓病的病理机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打破研究瓶颈
在广袤的高原地区,高海拔暴露成为了血栓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赖仞研究员及其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揭示了高原血栓病的病理机制,为抗高原血栓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干预策略和全新思路。这一重要成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血液》在线发表。
随着海拔的升高,静脉和动脉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提高,这些血栓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脑静脉血栓形成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尤其是生活在超过3000米高海拔的人群,其血栓疾病发病风险竟是低海拔人群的30倍。尽管关于高原血栓病理机制的研究已有部分报道和假说,但关键中间因子仍然成谜,研究和假说停留在较浅的阶段。
赖仞团队长期以来在血液生理和血栓疾病发病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最近,他们与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发现高海拔地区长期居住的人群和高海拔短期旅行的实验小鼠血浆中,关键凝血调控因子转铁蛋白的浓度以及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IIa的活性显著升高。进一步的动物和细胞实验证实,低氧和低温这两个高原关键有害因素增强了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转铁蛋白的表达,增强凝血酶与该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引发血浆高凝倾向。
这一研究发现揭示了高海拔转铁蛋白上调的奥秘,它不仅参与增加铁离子转运并促进红细胞的成熟,以增加供氧,还诱导了高凝倾向、减缓血液循环。这可能是生物在应对低氧和低温这两个极端环境时的重要生理补偿策略。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转铁蛋白干预,包括转铁蛋白抗体治疗、转铁蛋白敲降以及设计的抑制转铁蛋白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的多肽,能有效抑制高海拔小鼠模型中的血栓事件发生,并提高小鼠的生存率。这一发现为研发抗高原血栓新药提供了明确的干预目标和新思路,有望为高原病防治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对高原环境的了解将更为全面,为防治血栓疾病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准的策略。我们期待这一研究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为高原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