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将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连续第十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决策,体现了国家对退休人员的深切关怀。部分省份的基本养老基金却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确保基金收支平衡,让养老金的连涨真正具有“含金量”,已经刻不容缓。
回顾过去,养老金的绝对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2005年的月人均714元,到如今已经超过2000元,这一增长幅度是显著的。与养老金增长相伴的,是物价的上涨和居民生活成本的提高。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今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标准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而确定的,包括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物价上涨、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等因素。
尽管养老金每年都在增长,但在企业退休职工看来,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养老金的“含金量”并不高。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谢女士为例,她作为一名街道企业的职工,2009年退休时的养老金仅为800多元,虽然连年上涨后已接近1200元,但她仍然觉得每个月的养老金仅够勉强维持生活。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比较温和,但其中的生活必需品如肉、蛋、米、油等涨幅较大,这些恰恰是退休人员的主要消费去向。养老金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被物价上涨所抵消。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熊晖认为,每年上调养老金的做法体现了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由于缺乏制度层面的保障,老百姓对养老金的未来调整感到“心里没底”。有必要建立养老金调整的正常机制,以确保养老金的上涨能够真正惠及退休人员的生活。
养老金的上涨是一项深得民心的政策,但也需要与物价的上涨进行科学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关怀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