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真面目:科学与疑虑的较量
转基因,这个词在人们的口中,有时被称作天使,有时又被视作恶魔。究竟转基因为何物?其安全性如何?为何公众对其存在诸多疑虑?又如何能让大众对其放心呢?
在全球第33个粮食日之际,我们关注到一个颇具争议的农业新技术——转基因。科研人员视其为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的利器,更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在部分公众和反对者眼中,转基因技术风险难断,安全有待检验。
我国已有一些转基因作物获得了安全证书,如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其中只有棉花和番木瓜实现了商业化种植。近期,农业部批准进口三种美国转基因大豆,这进一步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声音从未消停。我国从1997年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目前市场上九成以上的大豆油来自转基因大豆。尽管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全球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5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批准转基因作物的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数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尚未发现任何有科学根据的安全问题。
对于转基因的两类极端观点,《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郑风田表示,这都是不理性的。一方面,妖魔化转基因并不合适,认为转基因致癌或是美国人的阴谋论等;另一方面,认为所有东西都应该搞转基因也是过于绝对。实际上,人们对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品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并未大规模推广。
那么,如何让公众理性看待转基因呢?这需要科学家、政策制定者和媒体共同努力,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让公众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真实情况和潜在风险。也需要公众保持开放的态度,接受科学的事实,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言论。
转基因技术作为农业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其安全性和效果需要科学的验证和时间的检验。在真相的过程中,让我们保持理性,既不过度恐惧,也不盲目追捧,等待科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