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郎酒集团暗中收购散装酱香白酒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行动的背后,暴露出郎酒在产能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在酱香白酒的核心产区贵州仁怀,多家酿酒作坊透露,郎酒厂曾在此收购散酒。据称,春节前,郎酒厂的灌车前往仁怀收购原酒,场面颇为壮观。这一收购行动的数量甚至达到了数千吨。当财经中心向仁怀市经贸局求证此事时,负责人并未对此作出回应。
令人瞩目的是,收购散酒的价格与市场上销售的郎酒价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照收购价计算,价差竟高达30余倍。这一巨大的价格差异引发了人们对郎酒质量和真实成本的质疑。
随着销量的持续增长,郎酒集团的产能隐忧逐渐显现。记者从郎酒集团官方网站获悉,尽管其在销售上取得了突破,但产能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曾透露,为了应对产能不足的问题,公司计划投产一个新的酱香型酒厂,预计产能将达到1.5万吨。面对近0.5万吨的产能缺口,业内开始质疑是否存在外购散装酒进行勾兑的情况。
中国经营网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郎酒商标转让事宜的关注。据悉,“郎”和“红花郎”两商标已在2010年完成转让,并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改制,使得汪俊林成为商标的实际控制人。这引发了人们对郎酒IPO前景的猜测,是否意味着汪俊林将实现郎酒商标的间接持有,进一步推动公司上市。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秦池酒厂,因白酒勾兑丑闻曝光后无法支付高额广告费而陷入困境,最终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中。这一事件为郎酒集团敲响了警钟,提醒其在追求扩张的必须保证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
目前,关于郎酒收购散装酒的具体情况和产能问题,郎酒集团尚未作出回应。我们期待郎酒能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继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酱香白酒。我们也需要关注其在商标转让和产能扩大等方面的动作,这些都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