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你或许常常听到“985”和“211”,但你知道它们究竟是何含义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这两个名词背后的故事。
提及“985”,不得不说起的是我国在1998年提出的一项宏大计划。在这一年的五月,我国决定选取部分顶尖高校进行重点建设,目标直指国际一流大学。这些被选中的大学共39所,它们共同构成了“985工程”,旨在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人才。而当我们说到“211”,那就意味着这所大学被选中面向21世纪进行重点建设,旨在提升其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共有112所大学被纳入这一工程。
从某种角度看,985大学无疑站在了金字塔尖,它们是世界一流大学,备受社会瞩目。相对而言,211大学虽然逊色一些,但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大学,其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也是相当高的。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并非所有211大学都是985。
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部,对于入选985或211的高校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资金。这些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均走在时代前沿。毕业于这些学校的学生,往往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许多知名企业更是将985、211作为招聘的门槛,甚至明文规定非985、211高校不招。但这样的做法是否科学呢?是否有些过于片面?
诚然,985和211的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水平普遍高于非985和211大学的毕业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毕业院校等同于毕业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在招聘或招收研究生时,过于注重毕业生第一学历毕业的学校,甚至对非985、211的毕业生存在歧视,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惰思维。
以教师的招聘为例,除了考察其专业知识外,师德、道德素质、是否具有教师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这些都与毕业学校无关。在非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中,同样有优秀的学生;在985、211高校中,也会有“学渣”。在招聘时应该通过考察他们的学识、能力和品德来做出选择,而不是仅凭毕业院校来筛选。
针对那些仅限985高校、211高校毕业生的招聘现象,我们应当持有批判态度,并呼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规范,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每一个毕业生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应因学校的标签而受到歧视。
“985”和“211”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标签,但在评价一个毕业生时,更应看重其个人能力和素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所有毕业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流产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