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风险较高。得益于多年的B型肝炎疫苗注射政策,年轻一代的B肝带原者数量已大幅减少。如今,脂肪肝患者逐渐增多,未来可能成罹患肝癌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肝癌患者来说,被诊断出的那一刻仿佛被判了死刑,内心的折磨难以言表。据卫福部统计,2012年有高达8116人因肝癌死亡,位居当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幸运的是,随着筛查、诊断、治疗技术的进步,晚期肝癌患者数量已大大减少,早期发现的患者逐渐增多。一些早期患者甚至可以通过手术清除体内的肝癌细胞。
台大医院的一般外科主治医师吴耀铭指出,肝癌与B、C型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在台湾,约五至六成的肝癌患者是B型肝炎带原者,一至两成是C型肝炎带原者。脂肪肝患者的潜在危险性也在逐渐显现。除了脂肪肝疾病外,肥胖、环境中的黄曲毒素以及基因遗传也是肝癌的成因之一。这一警告不容忽视,因为脂肪肝可能逐渐演变为肝癌。
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一般外科主治医师王森稔也强调了脂肪肝的潜在危险性。他引述了《自然》杂志在2006年的一篇流行病学调查,指出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可能是肝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国际知名期刊也确认了环境中的黄曲毒素和基因遗传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
肝癌的分期是一个重要的医学领域。在吴耀铭和彭正明等医师的观察中,肝癌患者从青少年到老年都有发现,但主要集中在40至60岁之间。医师们指出,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癌状况的关键手段之一。根据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是否侵犯血管等因素,肝癌可分为四期。例如,当肝癌细胞转移到肺或骨骼时,通常属于第四期。
针对肝癌的预防与筛查,吴耀铭强调卫生政策和医护人员在此方面的努力是近年来肝癌早期发现的主要原因。除了宣传戒酒外,针对肝炎带原者的定期追踪检查和抽血也是关键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检查结果都会异常,因此筛查手段需要多样化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彭正明医师指出,腹部超音波检查肝脏存在一定的死角。虽然超音波可以检测出两公分以上的肿瘤,但对于太小或位置特殊的肿瘤可能需要更高级的检查手段如电脑断层和磁振造影来确认。这些检查手段的检出率大约在8至9成之间,并非百分百准确。
治疗肝癌的效果与患者的肝硬化程度、癌细胞的恶性程度以及病情发现的时期密切相关。彭正明提到肝癌发展的三部曲——肝炎、肝硬化和肝癌。长期的肝细胞发炎可能导致纤维化甚至癌变。据统计,约有八至九成的肝癌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因此早期发现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肝癌患者来说,综合治疗和多管齐下的策略是关键。肝癌细胞的恶化程度与肿瘤周边是否有包膜覆盖及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专家吴耀铭指出,如果癌细胞分化良好、有包膜覆盖,治疗成效更佳,复发风险较低。
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射频烧灼术(RFA)、局部酒精注射、血管栓塞以及标靶治疗等。王森稔医师表示,手术切除、肝脏移植和射频烧灼术有可能完全去除肝癌细胞,而其他治疗方法则主要用于控制病情、延缓癌细胞进展。因化疗和放疗对肝癌效果有限,因此在临床上较少使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吴耀铭医师强调,新诊断的肝癌患者中,仅有20%符合手术条件,而在这些患者中,又有15-50%适合进行微创手术。手术的选择还需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来决定。
对于手术方式,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是主要的两种选择。微创手术进一步分为腹腔镜和机器手臂切除手术。机器手臂手术在现代肝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森稔和吴耀铭指出,与传统的腹腔镜相比,机器手臂手术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精确度。特别是在处理复杂位置的肿瘤时,如接近下腔静脉和横隔膜的部位,机器手臂手术能大大降低大出血的风险。
机器手臂手术的优势在于其放大的立体视野,使手术更加精细、清晰。机器手臂可模拟外科医师的手部动作,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手腕灵活性。这使得在手术中,特别是在组织剥离和伤口缝合时,更加精确和稳定。
王森稔分享了两个成功的机器手臂手术案例。一位是大肠直肠癌切除术后癌细胞转移到肝部的患者,通过机器手臂手术成功清除了肿瘤。另一位是肝硬化严重的患者,发现肝癌肿瘤长在肝右叶,通过机器手臂手术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并发症,成功切除了肿瘤。
肝癌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精细操作的过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机器手臂手术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康复前景。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在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由网友『城南旧事.』至常春月刊,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