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王贵强专访
关于不同变异株的再感染问题
对于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的人来说,半年内人体内存在的免疫抗体对同一毒株的再感染概率极低。即便发生二次感染,症状也往往不会过于严重。这一现象源于人体强大的免疫防御机制。若新的变异株出现或新的亚分支展现出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那么再感染的可能性便会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体内的免疫抗体,再感染的间隔时间越短,症状通常越轻;间隔时间长了,症状则可能相对偏重。在这轮疫情过后,我们依然需要注重健康防护,不能掉以轻心。
抗病物的合理使用
针对高龄老人,特别是那些患有基础疾病且未接种疫苗的高风险人群,疫情的早发现早干预尤为重要。对于口服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在确诊发病或感染后,应在5天内尽早使用。这类药物存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并可能伴随一些副作用。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类药物不得用于预防性治疗,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老年人的健康监测策略
呼吸频率是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若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30次并伴有气短,建议及时就医。对于家庭中有老年人或基础病人群的情况,建议配备指氧仪。当血氧指数低于93时,表明情况严重;若血氧指数出现94或95的情况,也需早期吸氧。一些老年人在静息状态下的氧饱和度正常,但在活动时氧饱和度会明显降低。建议老年人在静息和活动后都进行血氧测量。若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说明存在重症风险,应立即就医。
居家时,若血氧饱和度降低,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在家进行吸氧。新冠重症导致的呼吸衰竭往往始于低氧血症。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对低氧的耐受性较差,低氧可能诱发一系列基础病的加重,甚至导致重症或死亡。早期干预解决低氧问题,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老年人随时监测血氧,有条件的话尽可能吸氧。通过科学的健康监测和及时的干预措施,我们共同为老年人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