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乍听之下似乎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个人和人生状态。然而深入,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不断追求高标准的倾向,那些身怀完美主义情怀的人,总是对自己或他人设定过高的标准,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
这种追求完美的动力,其根源深藏于个体的早期家庭教育之中。当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不断催促他们努力进步,孩子会内化这种期望。若父母本身就具有完美主义倾向,那么这种追求完美的基因以及不容许犯错的家庭氛围,会共同作用于孩子,使他们形成对自我和他人都十分苛刻的态度。
追求完美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他们的动力来源有所不同,有的是源于他人的期待,有的则是源于对自我的高要求,还有的是将完美的标准强加于他人。
第一类人深受外部环境,尤其是亲近之人的期待影响。在他们的关系中,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常常会出现紧张和冲突。他们为了取悦他人、获得更好的对待,会不断自我施压,努力变得更好。这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对自己做出并陷入过度自责。
第二类人则具有强烈内在成就动机。他们追求完美,希望通过自我努力和不断要求取得成功。他们无法容忍自身的任何错误和缺陷,因此对失败的恐惧常常使他们难以踏出第一步,导致他们常常处于拖延状态。
第三类人则倾向于用严苛的高标准要求他人。他们往往具有攻击性,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往往破坏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孤独和不被理解的困境。
我们当然应该追求卓越,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同时也要明白,真正的完美是无法绝对量化的。只有当我们为他人和自己的成就感到满足,但又不仅仅止于此,才能避免成为过于极端、未来导向的人,也不会在原地滞留,毫无进展。我们要保持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