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我们为何对如此敏感?
中新网北京报道,近日关于“回避型人格的具体表现”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深有同感,那么何为回避型人格,为何我们对如此敏感呢?让我们一起来。
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强烈的自卑感,人际交往中的孤独与怯懦,以及在面对问题时选择逃避?如果你对这些症状有所共鸣,那么你可能对“回避型人格”这一概念并不陌生。
近期,微博热搜上不少网友纷纷晒出自己的“回避型人格症状”,如内心过度自卑,对喜欢的事物不敢追求,觉得自身不配;在人际交往中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时常感到压抑和委屈。豆瓣上有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小组,成员数量众多,他们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难以释怀他人的,质疑和否定自我等。
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孙大强老师表示,生活中接近“回避型人格”的情况并不罕见。有些人在生活中确实存在某些“回避行为”,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网上所说的“回避型人格”,更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宋广文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碍”强调的是一种全面的社交抑制。其形成与整体心理发育、脑发育有关,也就是说与遗传、天性有关,也与文化氛围等后天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同样对此产生深远影响。父母的高期待值与孩子的实际能力之间的落差,以及外界不准确的评价,都可能引发情绪障碍。
人们在成年之后对社会活动、交往的需求各有不同,一些针对特定场合、场景的回避倾向普遍存在且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权。有些人选择“宅家”,不愿参与过多的社交活动,只要未影响生活质量,其实都是可以的。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介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回避型人格障碍有明确的定义。真正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个体对负性评价极其敏感,只关注自身的缺点并经常贬低自我,甚至会选择独立生活来避免和其他人产生联系。他指出,作为人格障碍需要满足长期倾向、僵化倾向以及负面影响等三个重要标准之一。
综合分析以上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回避型人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不必过度焦虑,在面临困境时选择回避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在面对可能的回避行为时,我们也需要理智分析,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贴上标签。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权,并在健康的前提下寻求真实的自我。(中新网报道)源自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报道,在微博的评论中流传着一些引人深思的观点。其中,“不愿意被评价”似乎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自然本能。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对的警觉和回避。
彭凯平教授对此进行了解释,那些试图通过评价来操控他人的人,常常伴随着。我们要擦亮眼睛,回避这种试图进行心灵PUA的人。他们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偏见,甚至可能是出于某种不纯的目的。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回避型人格”呢?这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宋广文认为,很多人正在或者想要摆脱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困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从小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
彭凯平进一步提出,如果感觉自己的回避倾向严重,不妨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克服这种人格障碍。面对自卑感,我们可以通过发掘自己的天赋和独特魅力来战胜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我们需要学会欣赏自己。
克服懦弱胆怯的心理也是关键。主动打招呼、主动发言等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是锻炼勇气的有效途径。勇气是可以被塑造和培养的,只要我们敢于迈出第一步,后面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爱是人类的一种积极心理,对于消除内心的孤独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美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从中获得支持和愉悦感,也是战胜“回避”行为的重要方法。当我们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支持时,自然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放。
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有价值的人生并非只有一种,社会需要各种天赋的人才。我们要相信,一生最重要的是拥有足够吸引人的独特魅力,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完美”。当我们内心变得更强大时,“回避”这种行为自然会逐渐消散。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也有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