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强调营养均衡,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饮食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合理膳食之路时,我们首先要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五谷为养”。正如《本草纲目》所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五谷杂粮是养五脏、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之源。稻,即大米,能补中益气、养护脾肺;稷,即小米,养心安神;麦,即面粉,能补气、补脾肾;黍,即黄黏米,性味甘温,能补脾;菽,泛指豆类,皆有健脾功效。五谷还包括薯类和坚果,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摄入量,并且注重粗细搭配,种类越丰富越好。
接下来是“五果为助”。五果即水果,富含维生素,具有生津、解毒、排毒的功效,可助消化,有利于养生。水果分寒热,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寒性水果如梨、柚子等,热性水果如橘子、桂圆、石榴等。水果虽好,也不能贪多,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
再来看“五畜为益”。五畜是动物蛋白的来源,包括各种肉类及动物内脏、蛋、奶。它们能补益身体,但量不能过多。如牛肉补气、强筋骨;羊肉温中养肾,适合体质虚寒者冬季食用;猪肉和鸡肉性味较平衡,其中猪肉能滋阴,鸡肉可补气。
至于“五菜为充”,则指各种蔬菜。它们富含膳食纤维,能营养五脏、清火排毒、通利大肠,是对五谷的重要补充。时令菜和当地菜最为养人。
最后强调“五味调和”。食物的四性五味可以调节人体寒热虚实的偏差,但五味要均衡。偏嗜某一口味会损害健康。如酸味入肝,过量会伤脾;甜味补脾、补血、调阴阳,过量则会导致脏气不平衡等等。
《黄帝内经》提倡的是全面、均衡的饮食结构。我们不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要让食物真正成为健康之源。要实现合理膳食,不仅要关注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还要关注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式。让我们遵循古人的智慧,合理安排饮食,让身体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