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糖,从日常习惯开始,无需依赖抗糖产品
想要抗糖,别再盲目追求抗糖产品了。因为对于抗糖而言,调整日常饮食习惯比任何营养品都更加重要。
1.食物血糖高低配
为了更好地了解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专家们引入了“血糖生成指数”(GI值)这一概念。GI值能反映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后,对血糖的影响程度。
根据GI值的测量,我们将食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当GI值超过70时,被定义为高GI食物;低于55时,则为低GI食物。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应将高GI、中GI食物与低GI食物合理搭配。
高GI食物由于其快速消化吸收的特点,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容易使人糖化过度。而低GI食物则能使血糖缓慢而规律地升高,糖分在体内扩散速度较为平稳,既能保证持续的能量供给,又能避免过度糖化。每次配餐时,将高低GI两类食物搭配着吃,有助于预防血糖过度波动。
是否只选择低GI食物就能抗糖?
虽然低GI食物有助于抗糖,但一味选择低GI食物并不明智。这样会导致食物单一化,营养失去平衡。对于健康人来说,理想食谱的血糖生成指数应保持在55~75之间。
2.食品加工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同样的食物,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血糖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蒸的米饭比稀饭的血糖值要低,冻豆腐的血糖指数低于鲜豆腐等。
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含不易消化成分越多的食物,血糖指数越低。如果食品加工过程让食物变得软糯、好消化了,那么它对血糖的影响就会增加。
3.饭后适当运动助力抗糖
饭后虽然不适合剧烈运动,但适当的散步是可行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血液在肠胃中的聚集,从而减缓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
特别是饭后一小时左右,血糖会达到高峰。可以适当加大运动强度,如快走、慢跑等,帮助消耗糖分,使血糖值降低。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适当的运动,我们能更好地管理血糖,实现抗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