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动物内脏的食用,人们往往有许多疑问。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烹饪,更是关于应该吃多少。在中国,动物内脏被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传统美食中,如熘肝尖、爆炒腰花等。这些菜肴美味可口,深受大众喜爱。与此人们也开始关注其营养和安全问题。
有人认为吃动物内脏只是为了满足口感,没有什么营养。国家公共营养师熊苗指出,相对于动物肉来说,大多数内脏含有更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以及铁、锌、硒等矿物质。这些营养素在我国传统膳食中容易缺乏,因此提倡食用动物内脏来补充。尤其是肝脏,它是动物体内营养素最集中的地方,富含蛋白质和动物性铁质。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动物内脏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朱毅副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部分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以猪肝为例,每100克猪肝含胆固醇288毫克,是瘦猪肉的3.5倍。食物中的胆固醇过高容易引起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甚至诱发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从安全角度来看,肝脏是代谢器官,而肾脏是排泄器官,养殖时随饲料、水进入动物体内的污染物如重金属、非法添加剂等容易在这两个部位聚集。我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朱毅指出,像肝、肚等内脏,我们需要控制食用的频率和总量。建议每月吃一两次,每次不超过30~50克。糖尿病患者和胆固醇高的人要少吃。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干净,尤其是肺、肚、肠等部位。在烹饪时,可以加点醋和食用碱以去除异味;最好先在开水里焯一下,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去除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搭配一些高纤维素的蔬菜如海藻类、芹菜、豆芽等,既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又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在享受美食的也保障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