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D&G的辱华风波
一、广告争议与不当言论的发酵
2018年11月,D&G为上海时装秀预热推出了一部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片。这部广告的内容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广告中,模特用筷子夹取披萨的画面显得笨拙,旁白模仿中式英语的发音让人尴尬,更过分的是将筷子称为“小棍子”,并刻意强调亚裔模特的刻板形象。面对网友的质疑和批评,设计师斯蒂芬诺·嘉班纳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侮辱性言论,攻击中国并称“中国是屎一样的国家”,这一言论立刻引爆网络。
二、明星抵制与舆论风暴
随着事件的曝光,数十位中国明星如陈坤、迪丽热巴、王俊凯等纷纷宣布退出D&G的上海大秀。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也发文强调:“尊重中国是任何企业来华经营的最基本前提。”面对舆论的压力,D&G初期以“账号被盗”为由企图推卸责任,但这一回应显然无法平息公众的愤怒。在舆论的狂潮下,D&G发布了所谓的道歉视频,但内容空洞、缺乏诚意,未能挽回消费者的信任。
三、争议的核心点
此次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文化歧视与傲慢态度。D&G的广告片通过夸张的刻板印象丑化了中国文化,而设计师的辱骂言论更是暴露了该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轻视。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尊重当地文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D&G显然忽视了这一点。
四、品牌危机处理的失败
D&G在危机处理上的表现也被批评为失败。其初期的“甩锅式”回应,如声称“账号被盗”,加剧了公众的反感。而当品牌终于发布道歉声明时,却被指责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五、后续影响及警示
此次事件对D&G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声誉崩塌,电商平台纷纷下架其产品,实体店大量关闭,至今未能恢复在华影响力。品牌还因一起法律纠纷引发国际舆论的关注。2021年,D&G起诉社交媒体账号“Diet_Prada”诽谤并索赔万欧元,这一行为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与种族歧视边界的广泛讨论。此次事件成为跨国品牌在华经营的典型案例,凸显了文化尊重与本土化沟通的重要性。中国企业、消费者及官方对辱华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也为其他国际品牌敲响警钟。对于任何想要在中国市场立足的品牌来说,都需要对中国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当地市场和文化习俗,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