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结局充满了悲壮与苍凉,在众多英雄中,鲁智深却得以善终,这究竟是何原因呢?为何唯独这位看似不守规矩的“”能够修成正果,得到圆满的结局呢?
让我们回到那个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的北宋年代。人们提及鲁智深,无不联想到他那豪放不羁的性格。身为和尚,他不仅不参禅打坐,甚至吃酒吃肉,看似与佛门清规戒律背道而驰。正是这样一位英雄,却拥有一颗至真至善的心。
鲁智深身强力壮,凭借一膀子力气和侠肝义胆,担任经略府提辖,犹如现代社会的派出所大队长。当他听闻金翠莲遭受恶霸郑屠户的欺凌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挥起砂锅大的拳头,为弱者讨回公道。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精神,正是他英雄本色。
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后,他的行为更加超乎寻常。他不参禅、不诵经,甚至在禅床上大声打鼾。他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吃酒吃肉,甚至打坏了伏魔金刚。尽管他看似“欺佛祖,喝观音”,但他的内心却保持着一片纯净与善良。
智真长老是唯一一个看透鲁智深的人。他欣赏鲁智深的勇敢与正直,虽然他不守佛门规矩,但内心却保持着对智真长老的尊敬。智真长老的两句赠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仿佛为鲁智深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
鲁智深的勇敢与善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在途中遇到桃花村的刘太公家,得知恶霸周通想要强娶刘太公的女儿,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弱者讨回公道。他的行为展现了他的正义与勇敢,他虽然喝酒吃肉,但内心却保持着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
最终,鲁智深因搭救林冲而得罪高俅,流落江湖。他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挑战,但最终来到了水泊梁山,成为了七位守寨头领之一。他跟随宋江征战四方,放火的事没少干。在宋江率大伙招安后,鲁智深却表现得十分淡然从容。他重上五台山,拜见智真长老,最终在其夜宿杭州六和寺时,领悟佛法真谛,圆寂成佛。
鲁智深的结局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并非只是勇猛无敌,更是内心善良、正直无私的人。他虽然外表豪放不羁,但内心却保持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关爱。这种真善美的精神,使他最终得以修成正果,成为真正的英雄。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充满正义与勇气的传奇,他的结局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应有的品质与精神。为何在梁山泊的好汉中,只有鲁智深得以善终圆寂成佛了呢?
在梁山泊的江湖世界里,兄弟间的义气和刀光剑影交织在一起。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杀戮并存的地方。宋江为了招揽人马,不惜让秦明家破人亡;孙立为了加入梁山,背叛了曾经的盟友栾廷玉;李逵更是以为乐,视生命如草芥。鲁智深却与他们不同。
鲁智深并非以嗜杀为乐,也没有像武松那样连杀十五人。更不同于宋江,为了逼秦明上梁山而滥杀无辜。鲁智深的每一次出手,都是为了正义,他所杀之人,皆因其恶行所致。
当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命运多舛,最终饮下毒酒身亡。而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也大多是生离死别,《水浒传》的结尾充满了凄凉。
鲁智深却得以善终。他自然坦诚,不拘小节,行侠仗义。他的行为源于内心,没有矫揉造作。正如达摩祖师所言,“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鲁智深的善良和率真,使他最终得以圆寂成佛。
那么,鲁智深是如何突然圆寂的呢?
在鲁智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自然安详地坐在禅修之地。这时,径山大惠禅师主持,五山十刹的禅师们都前来诵经。大惠禅师为鲁智深做法语时提到:“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心。”这是对鲁智深一生的肯定。随后,鲁智深圆寂时表现得十分安详,仿佛早已看透生死轮回。
鲁智深的圆寂并非突然,而是他内心修行自然结果的表现。他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牵绊,行侠仗义、刚直纯真。他的行为源于本心,从不计较得失与后果。他的智慧藏在他的名字里,既鲁莽又通达,简单即是智慧。
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圆寂成佛是对他一生修行的肯定。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之路。行侠仗义、执杖走江湖的鲁智深已圆寂成佛,但我们的修行还在继续。只有看透世间重重叠叠、人心弯弯曲曲,自然通达,才能走好自己的路,做好当下的事。这就是更大的修行。
《水浒传》中鲁智深得以圆寂成佛并非偶然,而是他一生修行的结果。他没有被世俗的欲望所牵绊,行侠仗义、刚直纯真。他的智慧藏在他的名字里,简单即是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鲁智深一样,看透世间纷繁复杂的事物,做好当下的事,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