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生活中,有一件物品每天都在默默为我们服务,那就是马桶。你是否知道,这个我们每天都会接触的物品,却隐藏着世界上最脏的秘密——细菌。马桶作为公共场所的一部分,如果不注重清洁,很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造成交叉感染。尽管有些人对自己的马桶清洁度很有信心,但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异味呢?这往往是因为在使用马桶时,我们忽略了几个细节,导致细菌滋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近期,电商平台涌现出众多新冠病毒灭杀神器和消毒神器,如主动杀灭新冠病毒的口罩、净化消毒卡、蓝光消毒喷雾枪、次氯酸消毒片等,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产品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种声称能主动杀灭新冠病毒的口罩备受关注。商家宣称,其纳米铜抗病毒灭活口罩和纳米银口罩可以连续使用多天,并对新冠病毒有高达99.97%的灭活率。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向煜对此持怀疑态度。他强调,抗菌和抗病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类口罩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其安全性和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靳教授还指出,这类口罩可能存在颗粒物脱落的风险,使用时需要谨慎。
除了口罩,电商平台还出现了各种抑菌卡、消毒卡等商品。这些产品声称可以随身携带,有效防护新冠病毒。靳向煜教授对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他指出,这些产品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氯,虽然二氧化氯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高浓度接触皮肤和吸入呼吸道。四川资阳市疾控中心卫生科工作人员罗浩通也强调,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必须佩戴手套和口罩。
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消毒产品,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呢?对于任何声称能够杀灭病毒的产品,都需要查看其科学依据和临床验证结果。使用时要注意安全,遵循产品说明书的建议。保持警惕,不要盲目跟风购买,理性消费。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除了使用这些消毒产品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只有采取全面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抵御病毒的侵袭。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负责!针对近期市场上涌现的消毒产品,公众需要保持理性并审慎选择。对于某些宣传中的“消毒卡”,其声称的“接触空气释放出二氧化氯”的说法明显存在问题。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杨仁国指出,二氧化氯主要在水溶液中才能发挥消毒作用,而非通过空气释放就能实现。盲目信赖这些“消毒卡”的功效并不科学,使用不当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随着家庭的消毒需求日益增长,市面上出现了众多网红产品,如移动消毒机、懒人消毒器等。其中,蓝光消毒喷雾枪因其便捷性和新颖性在网上热销。一按按钮,就能喷出雾状酒精,并配有辅助安全消毒的蓝光。
北京市通州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副科长祁兴龙提醒消费者要谨慎购买此类产品。他指出,喷雾酒精在接触氧气后,特别是冬天干燥的环境下,容易因摩擦产生静电而引发火灾。市场上一些所谓的“紫外线灯酒精消毒枪”发出的蓝光并非真正的紫外线,其消杀能力也值得质疑。紫外线杀菌灯虽然可以消毒,但对眼睛和皮肤可能造成损伤,甚至引发急性光敏性损害。祁兴龙不建议家庭使用紫外线杀菌灯消毒。
从消防安全的角度来看,祁兴龙建议,相较于使用喷雾酒精,更推荐使用酒精擦拭物品表面或使用酒精凝胶。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酒精的范围,减少火灾隐患。市面上常见的消毒剂如84消毒剂、75%酒精、次氯酸消毒液等也需注意使用场景和方式。
84消毒剂适用于桌椅等物体表面、地面喷洒和拖拭、抹布浸泡等消毒。但需要注意的是,84消毒剂等含氯消毒剂不能与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以免产生危害身体健康。而75%酒精则适用于手部、皮肤以及手机、钥匙等小件物品的表面消毒。次氯酸消毒液虽然对环境友好,但其浓度相对较低,对于较脏的环境和物品可能无法完全起到消毒作用,也不适用于浸泡消毒。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次氯酸消毒剂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市面上的次氯酸消毒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谨慎选择有备案登记的正规产品。
对于各种消毒产品,公众需要保持理性态度并审慎选择。在使用任何产品之前,都应了解其使用场景、方式及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文/本报记者 宋霞(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