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电影中的观众心理分析(看电影,观众心理的“四感”)

  • 生活知识
  • 2025-04-23 00:13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自然发生法:电影观众心理的“四感”

在经历了疫情的沉寂之后,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复苏,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电影与观众心理的契合。早在上世纪50年代,钟惦棐先生便强调电影与观众关系的紧密性,指出这是电影生存的关键。

疫情前后,电影观众群体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虽然对青年观众群体的研究持续深入,但数据却显示20岁以下和40岁及以上观众的比例在逐渐提升。这提示我们,观众的构成和组合是动态变化的,而电影市场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洞察观众心理。

那么,当下哪些观众心理尤为值得关注呢?

首先是轻松感。电影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具有给人带来轻松娱乐的巨大能量。在疫情防控放开后的现时此刻,人们更需要一些轻松愉悦的内容来放松心情。《满江红》等影片的成功,便得益于其轻松友好的表达内容。电影如何在强调社会功用的融入更多的轻松元素,以吸引各年龄层的观众,是一个值得深入的问题。

其次是新奇感。追求新奇是人类的天性,电影消费也不例外。新奇感含量的多与少、巧与拙、厚与薄,常常决定了一部电影的生命意义和商业价值。如《无名》和《流浪地球2》等影片,通过创意的体验给观众带来新奇感,从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互联网+疫情时代,电影消费如果不能给人带来新鲜意外的体验,就很难打动和吸引观众。

最后是社交感。调研显示,观众在观影同伴选择上更倾向于和朋友、同事、同学一起,而非私密化的伴侣或恋人。这说明了电影消费的社交性在增强。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社群的依赖度提高,影院成为进行集体认同和情感宣泄的理想场所。电影生产需要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回归人的本性,满足观众的社交需求。

电影观众心理的“四感”——轻松感、新奇感、社交感和影像精品鉴赏的希冀是相对恒定和稳固的。电影市场要想持续繁荣,必须紧跟观众心理的变化,从疫情后的社会大众实际观赏心理出发,建立起全年龄段的、更加开放、包容、全面的观察视角。只有这样,电影才能在未来生长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参数和可能。

未来,电影行业应更加注重观众的轻松感、新奇感和社交感,同时不忘影像精品鉴赏的希冀。在突出社会功用的融入更多轻松元素、创意体验以及人文关怀,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感受电影的魅力。《熊出没·伴我“熊芯”》与《深海》等影片,爱与亲情等主题,用科幻想象呼唤暖心陪伴,构造情感穿透力。《流浪地球2》等硬核科幻电影,落脚于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层面,为观众带来启示与感动。这些作品不仅提供视觉与情感的享受,更在无形中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所在。电影,除了给人带来欢乐与娱乐感之外,更应承载着人生哲理与价值追求。正如春节档的电影所展现的那样,在一帧帧精心打造的画面中,融入创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与积极的人生价值理想,让电影成为娱乐之上的晋级,新奇感之上的升华。

这样的电影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矢量,更赋予作品本身以强有力的情怀和逻辑支撑。在三年疫情后,观众对电影的期待愈发凸显了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中国电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应充分把握和体察观众的心理需求。体验感、归属感、怀旧感、仪式感、参与感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疫情后观众若干新的心理需求。而今天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观影后可能出现的失落感,这种心理现象值得我们深入。

观影后的失落感,或许可以称之为“后电影心理反应”。当观众离开影院,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时,电影的虚拟世界给予的情感冲击和人生启示,可能会引发一种短暂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源于电影所展现的理想化情境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电影中的英雄、情感、科幻元素等,都可能激发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足。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失落感并非全然消极,它也可能激发观众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电影艺术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电影理论学者和影评人的李建强教授认为,电影不仅要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更应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只有与时俱进,让电影市场与观众心理不断匹配与耦合,才能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他鼓励电影创作者在电影艺术中注入更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与观众共同实现精神成长。

电影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情感与价值的载体。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应更加关注观众的心理需求,创作出更多有、有温度的电影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文汇客户端 文汇报李建强教授文章节选与解读。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