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为何癌症也有“楚河汉界”?

  • 生活知识
  • 2025-04-21 21:01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地域差异背后的癌症图谱——解读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报告

近期,国家癌症中心与多家权威医学机构联手发布了《中华肿瘤杂志》上的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报告。这份报告详细披露了全国及各省份主要癌谱的流行情况,揭示了各地癌谱结构的显著差异。为何肿瘤的分布也如楚河汉界般存在地域差异?这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广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郝希山对此进行深入解读。他提到,除了地理位置本身,地域背后的人文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等差异可能是导致癌症发病差异的重要原因。对于中国的癌症防控,早预防、早筛查、早发现、早开展规范化治疗的“四早”原则成为关键。

根据发布的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06.40万例,死亡病例约241.35万例。癌谱结构仍以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为主,但在各个省份的分布却存在显著不同。例如,肺癌在大多数地区都是首要疾病,但鼻咽癌在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更为常见,而食管癌在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的发病例数相对较低。

郝希山指出,中国的癌谱呈现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癌谱的双重特征。一些传统高发的癌症如食管癌、胃癌虽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一些过去在国内发病率较低的癌症,如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

地域差异对癌症发病的影响不容忽视。郝希山举例说,城市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农村,这与饮食习惯、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胃癌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山东及江苏沿海一带的胃癌高发与食用盐渍食品有关。

郝希山强调,“开展常见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提高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是我国癌症防控的核心策略。”以乳腺癌为例,通过普查与不进行普查的地区相比,前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显著提高。

在临床应用中,由于人种和体质的差异,国内外的筛查方案应有所区别。郝希山提出,我国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国民发病特点的科学、规范的筛查方案。这不仅是科学的进步,更是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的表现。

面对癌症这一全球性的挑战,中国正积极应对,从数据解读到实际防控,每一步都在为打赢这场“生命之战”而努力。

下一篇:没有了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