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核中的秘密:你真的了解吗?
近日,重庆一名年仅一岁的婴儿因饮用鲜榨苹果汁后出现呕吐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提及苹果核中的可能是罪魁祸首。这不禁让人疑惑,我们日常所钟爱的健康水果——苹果,竟然隐藏着剧毒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这背后的真相。
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很多植物种子,包括蔷薇科的果实种子,都含有。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我们熟知的苦杏仁中,就含有氰苷,这种物质在生物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出氢氰酸,氢氰酸是导致中毒的罪魁祸首。电视剧里间谍、特工使用的自杀药物便是如此。
谈及苹果,它同样属于蔷薇科,因此其核中含有氰苷。但重要的是,这些氰苷只存在于果核中,果肉里是没有的。目前发现的氰苷约有五十多种,其中苦杏仁苷最为人所知,其在苦杏仁中的含量较高。但相对于其他蔷薇科果实种子来说,苹果核中的氰苷含量要低得多。
那么,为何新闻中的婴儿会出现中毒症状?实际上,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因为一个苹果的子只有几克,即使全部榨成汁,其中的氰苷含量也极其有限。加上苹果子主要留在榨汁后的残渣里,实际进入果汁的氰苷量很少。吃进去的氰苷也不一定能全部转化为氢氰酸。虽然婴儿的机体较为脆弱,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果汁对胃肠道的刺激引起的不适。
对于含氰苷的食物,除了蔷薇科果实外,还有鲜竹笋、木薯、银杏果(白果)以及一些豆类等。很多农作物的幼苗或藤蔓中也含有氰苷,如高粱、玉米等。虽然这些物质中都有氰苷存在,但因为含量有限,所以并不是那么容易引发中毒。
对于消费者来说,食用水果时避免摄入果核即可。如果需要榨汁,也应先去核。只要不刻意嚼食果核中的种子,因水果导致的氰苷中毒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氰苷对热不稳定,彻底加热是去除氰苷的有效方式。
关于炒豆角不能盖锅盖的谣言也可以破除。豆角虽然可能含有极少量的氰苷,但这个量并不会造成风险。而且氰苷水解出的氢氰酸容易挥发且加热易破坏,所以盖上盖子反而有助于去毒。豆角中毒的主要原因其实是其中的皂甙和植物凝集素,只要烧熟煮透就可以破坏这些有毒物质。
最后要提醒家长,给孩子喝果汁时应当注意处理方式。榨汁后的水果残渣中仍含有许多有益的营养素,应该直接给孩子食用,而不是只喝果汁。这样既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又能避免潜在的风险。
虽然苹果核中含有氰苷,但只要我们注意处理方式和摄入量,就能避免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