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于2022年的一次寻常探访中,意外发掘出一座拥有418年历史的明代古钟。这座铁铸钟体,历经沧桑仍保有原始韵味,仿佛历史的见证者,述说着泉州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一、古钟的基本信息概述
这座古钟的形制独特,通高达到120厘米,钟口直径70厘米,胎体厚实达5厘米。它的重量也相当惊人,约为350公斤。它的铸造年代可以追溯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至今已有418年的历史。这座古钟长期悬挂于通淮关岳庙正门左侧房梁上,风雨无阻,岁月未损其分毫,铭文清晰可辨,钟声依然洪亮。
二、发现与考证的历程
这座古钟的发现过程颇为传奇。在通淮关岳庙的一次例行检查中,这座古钟意外被发现了。此前它因钟身铭文面壁而未曾被辨识。铭文正面刻有“在城迎春门 关王庙钟 万历三十二年 三月吉日立”的字样。这与《泉州通淮关岳庙庙志》记载的“关壮缪侯庙钟”信息相吻合,并由明代李光缙的《景璧集》碑文印证了其为庙内首座大钟的身份。
三、历史背景与价值解读
这座古钟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历史的见证。铭文提及的“迎春门”是泉州古城门的名称变迁的实证,原为通淮门,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更名,印证了泉州古城门的变迁史。这座古钟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是现存关岳庙最早的一件文物,证实了庙宇在明代已具规模;为泉州古城门改名及关帝信仰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据;钟体铭文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体现了“文物+文献”的双重价值。
四、展示与保护现状
这座古钟如今被珍藏在泉州通淮关岳庙的通淮文化馆三楼展厅,供信众及游客瞻仰。它的发现与保护不仅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守护。这座古钟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泉州的深厚历史底蕴,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些历史的见证者。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让它们的历史价值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