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我国科学家破解 红细胞再障血液病发病机制

  • 生活知识
  • 2025-04-18 05:53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介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石莉红研究员、朱平研究员、竺凡主任和程涛教授,从单细胞转录组水平深入了DBA患儿的发病机制,并阐明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的分子机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已被国际期刊《细胞发现》在线发表。

DB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衰竭。大约六成的DBA患儿携带核糖体蛋白基因杂合突变。这种病症在婴儿期就可能导致中重度贫血,红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失。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一直是DBA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长期应用激素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内分泌及免疫系统都有巨大影响。对于那些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患儿,只能依赖持续输血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石莉红研究员团队通过收集健康供者和不同类型DBA患儿的样本进行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完成了BFU-E的测序。他们发现,DBA患儿的BFU-E比例降低,增殖能力减弱,凋亡增加。当患儿处于初诊阶段时,BFU-E更多进入S期(DNA复制期),细胞周期加快。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有效患儿的细胞周期减慢,BFU-E凋亡减少。这一发现揭示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机制。

科研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核糖体蛋白基因杂合突变导致的核糖体蛋白单倍剂量不足是DBA发病机制的关键。为了满足细胞周期加快的需求,DBA患者的BFU-E被迫进入S期进行大量DNA复制,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凋亡。这一发现回答了核糖体基因杂合突变为何特异性导致DBA单纯红系造血衰竭的问题。

科研团队还发现I型干扰素在DBA的临床治疗中可能存在巨大潜力。对比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和无效的患者表达谱,发现治疗有效的患者I型干扰素水平表达大幅提升。小剂量I型干扰素可促进BFU-E增殖,与糖皮质激素存在协同效应。这一发现为DBA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DBA的发病机制,还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相信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DBA患者将有望获得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