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健食品的理解与认知
保健食品,这一特殊食品类型,近年来在各类宣传中频频亮相,其独特的调节生理功能、改善生理状态的特点引人关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保健食品的本质并非治疗疾病的药品。
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指出,保健食品并非药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任何疾病。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有些科普宣传可能会误导群众,声称某些食品具有治疗作用。实际上,保健食品的功效更多地体现在调节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改善营养状态等方面。
比如,芹菜中的芹菜碱有降血压作用,金针菇中的香菇多糖有抗癌作用。这些食品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外,还含有某些活性物质,具有特定的药理作用。但这些作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且大量的食用才能达到“有效量”。比如,要达到降压的效果,需要每日食用几十斤芹菜,这在实际生活中是无法做到的。
科普宣传必须实事求是,不可夸大其词。我们鼓励大家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特别是那些含有特殊成分的食品,这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病人康复。但在宣传时,必须注重科学性,避免误导公众。
我们也要明确几个界限。中医与江湖骗子、中药与假冒伪劣药品、食品与药品、食品的营养与药品的治疗作用,这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伪科学与中医药不应混为一谈。反对伪科学,并不意味着反对中医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先生,曾任卫生部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主席,他对保健食品的理解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而李贻奎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也为我们揭示了中医与伪科学的本质区别。
在此,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对待保健食品要保持理性态度,既不过度迷信,也不一概否定。在享受它们带来的生理调节功能的更要注重科学饮食、合理膳食,让身体在平衡中保持健康。也要擦亮眼睛,明辨真伪,避免被不实宣传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