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年)解读》
在我国,每一年的新生婴儿中,都会出现大约90万例的出生缺陷。这一数据,是卫生部在深入调研后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年)》中明确指出的。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我国出生缺陷的严峻现状,也展现了我们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决心。
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在全国婴儿死因中的构成比逐年上升,已经达到19.1%,跃居成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出生缺陷,这个在婴儿出生前就已经存在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更是降低了出生人口的素质。这其中,包括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功能异常如盲、聋和智力障碍等。
我国的出生缺陷问题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此,我国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母婴保健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的有法可依。而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渐形成,为出生缺陷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出生缺陷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神经管缺陷等对干预措施敏感的致死和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先天性心脏病等部分出生缺陷的围产期发现率和有效干预率上升。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也是国家对于儿童健康的深切关怀。
我国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仍面临挑战。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患儿的绝对数量多,病种多、病因复杂,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尚未得到应用和普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使得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亟待加强。
微微健康网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的出生缺陷数约90万例。针对这一严峻问题,国家正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各种办法,力求减少出生缺陷数,保障儿童的健康权益。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