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协议背后的微妙心理:反向暗示引发红包增多现象
自去年国家卫计委要求医生与患者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以来,一些医院却出现了医生收到的红包反而增多的现象。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揭示了人们心理的微妙变化。
自2014年5月1日起,国家卫计委的《关于开展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工作的通知》正式实施。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在海淀团的一次发言中透露,她在与病人签署协议的过程中,却遇到了红包增多的情况。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其实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心理机制。
当人们被告知不必做某件事时,尤其是与赠送礼物相关的行为,人们可能会从中感受到某种暗示性的力量。“红包协议”也是如此,对于患者来说,协议的签署反而可能产生反向的暗示作用。当患者面对不送红包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送红包来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对于医生来说,他们是否接受红包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自觉和对法纪的敬畏,与协议的内容关系不大。这种现象提醒我们需要在协议内容的严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即便是再好的协议也可能治标不治本。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加上患者对于诊疗过程的疑虑和不信任,都成为催生红包的力量。医生收入无法体现其价值也是红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医生的辛勤工作和压力巨大,但与之相比,收入却相形见绌。这也使得一些医生认为收受红包是一种合理的补偿。红包问题不仅仅是协议的问题,更是医疗体制弊端的体现。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源上破解医疗弊端,立足医改进行宏观的考虑和改革。这不仅需要检讨“红包协议”的作用,更需要从医疗体制的深层次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除红包现象背后的不公和不信任问题。这不仅是对医疗系统的改革挑战,也是对公平和透明的价值观的再次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