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铅超标事件持续发酵,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媒体的质疑。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螺旋藻保健食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
据国家药监局解释,他们之前发布的关于螺旋藻铅含量的监测结果,实际上是对市场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的初步了解。而最近公布的监督检查结果,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旨在进一步查明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监测结果并不等同于确定超标。为何同一标准出现不同结论?原因在于监测与监督检查存在本质区别。监测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市场情况,而监督检查则是为了进一步查明问题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关于螺旋藻类保健食品的铅含量标准,国家药监局表示虽然有一系列的标准规定,但其中的细节引起了业内的混淆和争议。尽管药监局回应称螺旋藻片产品的铅指标限量同样执行2.0mg/kg的标准,但地方药监部门的实际操作和新华社所依据的标准却是0.5mg/kg。这引发了公众对于标准设定的质疑,甚至有猜测认为药监局被某些企业公关影响了标准的设定。
涉事企业如绿A和汤臣倍健坚决否认了公关行为,表示整个检查程序是公开透明的。汤臣倍健公共事务部总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检查过程中是由珠海市药监局到企业现场抽样,然后送到指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测,不存在任何公关行为。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药监局在首次发文时可能受到了媒体的误导,以0.5mg/kg作为标准,导致了一些混淆和误解。新任局长尹力已亲自赴新华社进行沟通,希望能够澄清误会。这一事件也显示出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一事件仍将持续发展,公众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给出一个明确、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品安全。企业也应加强自律,确保产品质量,以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