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急救体系薄弱 心脏性猝死频发生

  • 生活知识
  • 2025-04-12 10:00
  • 来源:www.renliuw.cn
  • 生活知识

杭州市市长邵占维的不幸离世,引发了公众对心脏性猝死的广泛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天有大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而防治体系和医疗条件的薄弱,是导致这一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

猝死并非只侵袭已知有心脏疾病的高危人群,还可能袭击看似健康的人群。张澍的介绍让人警觉,美国每年有30万至35万例心脏性猝死事件,而在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约为41.9/10万,每年有约54万人因此猝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数据不可避免地呈增长趋势。

急救时间的紧迫性是心脏性猝死的关键。一旦发生,抢救必须争分夺秒。目击者和医务人员只有短短的5分钟急救时间。超过这个黄金时段,每延误1分钟,成活的几率就会下降10%;10分钟后,死亡率高达90%以上。即便在北京这样的医疗资源聚集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也要20分钟。

与此相比,我国在心脏性猝死的急救体系方面显得尤为薄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普及程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欧美发达国家已在公共场所大量安装AED,每百万人拥有450台,且数量还在以每年20万台的速度增加。而我国每年仅安装AED2000台,平均每百万人仅1台。首都机场虽然安装了数十台AED,但其他公共场所的AED数量几乎为零。

张澍强调,AED的缺乏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的薄弱才是关键。他建议委托专门机构调研建设公共场所心脏性猝死急救网络的可行性,并尽快完善相关设施和法律。加强对公众关于心脏性猝死、心肺复苏以及AED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由于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急救设施不完善,一旦病发,大多数患者都难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我国心脏性猝死急救体系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时也需要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加大投入,完善急救设施,以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

下一篇:没有了

无痛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