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高温令人难以承受,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暑。那么,让我们一同古代人是如何通过智慧和自然来消暑降温的。
中医消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人们便已懂得避暑的诀窍。中医古籍中记载,古人避暑的法宝主要是冰块和消暑中药汤。在饮食方面,他们也有所准备,这也是古人消暑、养生的主要方式。
清朝时期,伏天里选择中草药避暑成为一大特色。《京都风俗志》曾记载,当时人们会熬制苏叶、藿叶、甘草等汤来消暑,称之为暑汤。这些汤剂在中医学上有着独特的功效,如苏叶,即紫苏叶,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宽中、化痰止咳的作用。中老年和儿童在夏日饮苏叶汤,还有健脾补中的效果。
除了民间自发的消暑方式,宫中御医也会开出消暑的中药方子。例如香薷汤、暑汤等汤剂,以及香薷丸、藿香正气丸、清暑益气丸等丸药。这些药方的主要成分如藿香、香薷、扁豆等,对于治疗湿疫时发生的暑湿感冒颇为有效。在八月份这个暑湿的月份,服用一些中药或汤剂也有助于预防感冒。
明清以来,老百姓在伏天最盛行吃莲子汤。中医认为,莲子具有养心益肾的功效。饮用莲子汤能补中强志,养神益脾。而在清朝宫廷中,冰碗是最出名的消暑冷饮,它由甜瓜果藕、杏仁豆腐等多种食材制成,冰镇后口感绝对清爽。
其实,饮食避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荆楚岁时记》载:“伏日进汤饼,名为消恶。”虽然汤饼本身不是清凉食品,但在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带走体内大量热能,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暑方法。现代的人们也可以尝试吃热面消暑,但这种方法更适合那些不爱出汗的人群。
古人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夏季消暑的宝贵经验。在夏季,我们可以尝试饮食消暑方法,让自己远离中暑。除了饮食,还有其他如利用冰块、草药等消暑方式。在享受夏日的我们也要关注夏季保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