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专家的面前,杭州的十二岁女孩小依带着泪水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我如此努力,却始终无法跻身年级前十?是我的智商不足吗?我该如何才能赢得所有人的满意?”专家面对这样的问题,一时之间有些语塞,因为这样的问题涉及到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小依是一个初二的学生,一直以来她的成绩都保持在年级的前二十名之内。在居家学习期间,她渴望利用这个机会实现突破,一跃进入年级前十。但开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她的成绩却下滑到了年级七十多名。这样的结果让她无法接受,她感到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甚至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小依的母亲被女儿的情绪所震惊,急忙带女儿去见心理医生。幸运的是,经过医生的开导,小依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我们常说这一代00后没有经历过苦难,是最幸福的一代。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压力下成长的童年,并不比父辈更快乐。
李老师的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个学期期末考试,他取得了年级第五的好成绩,但当大家起哄要他请客时,他却婉拒了,不是因为他谦虚,而是因为他真心难受。李老师对两个孩子一直都有很高的期望,而小儿子也从未让他们失望过,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当社会对比较的范围越来越广,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越来越多时,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即使拼尽全力,有些人也只能取得中等偏上的成绩。就像有的人,经历复读、考研、考博的漫长过程,最终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而自己的孩子才七八岁,前几年甚至听闻已经离婚。
他是那种笃信“爱拼就会赢”的人。人生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找到适合自己天赋的领域,或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网上有一句鸡汤说,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远远不到需要拼天赋的时候。但在我看来,天赋和努力的结合才能造就真正的成功。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而努力则决定了你的下限。
稳定保持年级前十的学生,无疑具有较高的学习天赋。但对于那些天赋不够的学生来说,即使他们再努力,也很难长期维持在前列。这并不是在否认努力的意义。努力可以让你无限接近自己的上限,就像森林中的树木,每棵树都努力向上生长,错落有致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森林才显得生机勃勃。
基础教育的考试,更应该是一种达标测试,而不是选拔。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我们只驱使所有学生追求成绩排名,虽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但却忽视了让大多数人享受生而为人的幸福。
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的竞争,更是自我价值的发现和成长的空间。请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学习环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