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卓越复材1801班,一个神仙班级的成长纪实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工科背景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卓越复材1801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毕业成绩单。其中,28名同学成功攻读硕士研究生,升学率高达90%,剩余3名同学则签约了知名企业,全班100%明确了就职去向。那么,这个班级是如何炼成的呢?
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班级实施的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材料学院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班级,卓越复材1801班近年来在同学们的努力和学院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不俗成绩。
同学们在入学后,便开始了他们的学术之旅。以郭司淼为例,他从科研小白成长为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其间的转变得益于学院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和准研究生制培养模式。学院的“六个百分百育人体系”为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科创训练、工程训练和与知名教授交流的机会,使同学们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
陪伴同学们成长的还有学院实施博导班主任“1+1+1”计划的老师们,他们的言传身教为同学提供了学术引领、成长导航和管理服务。在这样的育人模式下,同学们与知名教授零距离接触,不仅消解了许多专业学习上的疑惑,还领悟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班级的学风建设也是同学们保持卓越的关键。班长赵小乐时常带领班委们研讨制定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的措施。每堂课的作业提醒、前排同学为后排同学上传的板书照片、考试前的主题团日活动等等,都让班级总体成绩在年级中遥遥领先。
这个卓越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在学习、科研、论文发表和各类比赛中一起努力,四年间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获得校内外各类奖学金60余人次,国家级、省部级奖项80余人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他们获国家级立项5项、上海市级立项16项。
这个班级的同学们秉持“经世致用”的传统,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还在科创竞赛、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和社会调研等方面展现自己的才华。比如沈佳悦,他积极参与科创项目、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的也拥有了自己的人生光环。梁宇航则从小热爱体育,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不仅代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为校争光。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个神仙班级的成功经验,不仅为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青春可以有不一样的精彩,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努力、有团队。流产网祝愿每位同学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创造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