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与饮食:细节中的大学问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烹饪和饮食的小细节中,其实隐藏着大学问。重庆市营养学会的专家指出,恰当的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能够更好地保存食物的营养,否则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
烹饪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煮、蒸、焖、炖、烙、炒、炸、煎的过程,它还包括了保藏和前处理等多个环节。正是这些环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影响了我们对食物营养的摄取。
淘米的过程。许多人在淘米时,认为淘洗的次数越多,米饭越干净。大米表面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物质,如果淘洗两三次以上,这些宝贵的营养物质就会损失三分之一至七成。适度淘米才是明智之举。
蔬菜的处理同样重要。长时间的浸泡或先切后洗都会造成水溶性维生素的大量损失。烹饪蔬菜时,应该遵循“先洗后切”、“切后即炒”、“急火快炒”的原则。据测定,大火快炒的蔬菜,维生素C损失仅17%,而如果炒后再焖,损失则高达59%。
专家还提醒我们,煎、炸等烹饪方式对于食物营养素的破坏很大。高温会使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显著变化,甚至产生有害物质。比如,含淀粉高的马铃薯,经过高温油炸后,会产生大量的丙烯酰胺,这是一种有害物质。
我们日常饮用的牛奶和食用的鸡蛋,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刚挤出来的牛奶含有许多细菌,包括致病菌,不可直接饮用。家庭中饮用牛奶最好加热煮沸两三分钟。对于我国居民中乳糖不耐受者比例较高的情况,可以选择低乳糖奶或奶制品,并避免空腹饮奶。豆浆一定要煮沸后才能饮用,因为其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喝生豆浆或未煮沸的豆浆可能引起健康问题。而生鸡蛋的蛋清中含有抗生物素蛋白,会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利用,并可能有病原体侵入,因此食用鸡蛋一定要煮熟。
烹饪和饮食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我们的健康。为了摄取更多的营养,我们需要注重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身体,让饮食成为我们健康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