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人而言,“吃糖”是一种回忆中的甜蜜,一种生活的滋味。对糖的痴迷,对某些人来说,却成为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这种诱惑不仅仅是糖果、巧克力所能引发的,更是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常的食物中,如芝麻糊、虾条、红烧排骨等,它们悄无声息地向我们传递着糖的存在。
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范围内糖的消费量激增了3000万吨。尤其是炎炎夏日,冷饮、甜饮料的消费量迅速攀升,仅在7、8月两个月内,中国人就会额外摄入大量糖分。这种甜蜜的诱惑,却在无形中带来了肥胖、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健康隐患。这种甜蜜的陷阱,让人们开始重视糖的摄入量问题。
糖的摄入量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限制糖的摄入,但是中国在这一方面的措施却并不足够。每天一罐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翻倍。英国血压协会主席格瑞汉姆·麦克格瑞克对此发出警告,过多的甜饮料如同“棺材盖儿上的一枚钉子”。而美国的研究也显示,含糖饮料的过量摄入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与此甜饮料的广告依旧铺天盖地,以鲜艳包装和诱人宣传吸引消费者。在西餐盛行、肥胖症蔓延的发达国家,人们吃糖的习惯尤为突出。德国的调查显示,近60%的食品含糖过高,导致糖尿病人数激增。日本虽然曾经的饮食习惯非常健康,但近年来也受到欧美快餐的影响,糖摄入过多的问题逐渐凸显。
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除了食糖、巧克力等显而易见的糖分来源外,很多无味、酸的、咸的食物中也隐藏着“隐形糖”。比如雪饼、虾条等膨化食品,核桃粉、芝麻糊等速溶食品都是“隐形糖”的藏匿者。红烧肉、无锡排骨等菜肴也含有大量糖分。
近年来,中国糖的生产量扩大了约300倍。大城市青少年甜饮料的饮用量已经与国际水平接轨,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了每天50克的糖摄入上限,但一罐可乐就含有约37克的糖。对各种含糖食物不加限制地食用,导致中国人吃糖的增速比预想的更快,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了限制糖的摄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美国波士顿出台了全面的限糖政策,禁止在活动中销售、提供含糖饮料,并在广告中宣传健康饮食。德国和英国也从部门开始打击含糖饮料的广告宣传,并推广健康饮食。日本则通过推广健康食品,如魔芋,来降低血糖、清除体内有毒物质。
面对糖的诱惑,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仅要警惕那些显而易见的糖分来源,还要警惕那些隐藏在食物中的“隐形糖”。只有控制糖的摄入量,才能保持健康的生活。"无论生活有多么苦涩,我们都应保持警惕性看待身边那些甜美的诱惑。”这句警语提醒我们:面对糖的诱惑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这样才能远离糖的陷阱享受健康的生活。"在加拿大,即便是那些被标榜为“无糖食品”的产品,也受到了严格的监管。在当地的市场上,几乎找不到为糖尿病患者准备的五花八门食品,只有药房才有权销售有限种类的无糖或代糖食品。
关于如何远离“高糖”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强化办公室主任陈君石教授所言,“人对糖果的需求是一种本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享受甜食。关键在于如何“会吃糖、管理好你该吃多少糖”。对此,一些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尽量避免同时摄入糖和油。这两种食物都是高能量食品,如果同时摄入过多,很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在选择食物时,我们要留意其糖分和脂肪含量,尽量避免摄入过多。
在选择水果时,我们可以倾向于选择成熟度稍低的水果。这样的水果不仅含糖量较低,而且富含丰富的营养成分,有益于健康。
对于像白粥、白米饭这样的高升糖食物,我们在食用时可以搭配一些膳食纤维丰富、蛋白质高的小菜,如芹菜拌香干等,以平衡血糖上升速度。对于淀粉含量高的蔬菜,如土豆、芋头,我们更建议切成丝炒着吃,而非蒸食,以控制血糖。
饮用含糖饮料时,可以尝试添加鲜奶来减少糖分摄入。实验表明,一杯奶茶中的糖分就已经达到了人体每日摄入糖的上限。
我们可以进行“减糖训练”。从小开始逐渐减少糖的摄入量,逐渐适应天然食物的味道。有意识地每周减少一次糖餐或糖食的摄入,用水果、低脂牛奶和酸奶等替代甜食,或者采用蜂蜜和果汁来替代糖,这样几个月后,口味就会逐渐变淡,糖的摄取量也会大大减少。
“限糖”并不意味着完全戒糖,而是要学会如何合理、健康地享用糖分。《生命时报》 (2011年7月15日第16版)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