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万历年间的一个初冬,鲁藩王朱三畏的近五十岁的妃子,因情绪波动过大而病倒。她的症状严重且复杂:腹部肿胀如鼓,右胁下出现积块并伴随刺痛,坐卧不宁,咳喘不断,痰吐不止,大小便不畅,四肢瘦弱,饮食难进。侍医们尝试了许多治疗方法,但都没有效果。于是,鲁王决定悬赏寻找名医。
在这个关键时刻,医生龚廷贤被推荐前来诊治。他通过诊脉发现,妃子的脉象散乱、虚浮、急促,且气口紧盛。龚廷贤认为,这是因为脾胃元气亏损过度,肾水枯竭,心血干耗,肺火盛,肝木太旺,湿热壅盛所致。他提出,应该大补脾土,养肺金以制肝木,滋肾水以制心火,平肝木,清湿热,并升提下陷之气。
龚廷贤的处方一出,立即引起了争议。鲁王担忧补药会助长邪火,引发更多的祸患。但龚廷贤从容不迫地解释了他的诊断依据和用药理由。全府的人虽然惊骇,但病重无奈,只好试服。结果,病人服用后一夜安妥。
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龚廷贤根据症状变化调整用药,最终成功治愈了妃子的病症。他的名声因此大噪,鲁王赞誉他的医术,并赠予他“医林状元”的匾额。还推荐他进入御医院担任太医。
龚廷贤的医术不仅体现在治病救人上,还体现在他对医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上。他敢于突破常规,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脉象来用药,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治疗方案。他的勇气和专业精神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龚廷贤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智慧和勇气。他不仅仅是一个医者,更是一个懂得人情世故、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人。他的医术不仅治愈了病人的身体疾病,还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希望。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和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人们的救星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