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
当之无愧的称谓——“名副其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物或人物,它们的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让我们不由得发出由衷的赞叹——“名副其实”。这个成语的来源十分有趣且富含深意。
“名副其实”,也可写作“名副其實”或“名符其实”,意味着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保持一致。这一表达源远流长,早在清朝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中就已出现。这部作品讲述了武进赵恭毅公申乔的故事,他的谥号“恭毅”,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的品行与功绩,可谓名副其实。
在孙中山先生的《与段祺瑞书》中,他强调了使公仆各尽其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只有当这样的理想实现时,民国才能真正名副其实。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夏天的形势》一文中也强调了名副其实的重要性,要求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等,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员。这些实例都充分展示了名副其实的重要性。
小说《艳阳天》中的主人公,在割麦子时感受到了收获胜利果实的实实在在,这种体验让他深感自己所作所为名副其实。这种情感深入人心,使得“名副其实”这一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名副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当我们称赞一个事物或人物名副其实时,意味着我们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名副其实的事物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