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正在对消极懈怠和不劳而获的态度进行深刻的反思,“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的呼声日渐高涨,这是对奋斗与实干精神的强调与呼唤。那么,我们该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理念呢?
从思想层面来看,我们必须警惕精神的“软骨病”。理想信念的缺失是“躺平”心态滋生的温床,它削弱了个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更应该通过学习理论来强化政治素养,以强烈的紧迫感投身事业。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思想会严重阻碍组织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将“实干兴邦”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
在责任层面,实干是最佳的担当。那些抱着“躺赢”心态的人,其实质是虚浮的作风,与担当精神背道而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主动扛起责任旗帜,以坚定的韧劲破解难题。作风效能建设也要求我们摈弃形式主义,通过公开检讨、目标分解等机制来倒逼履职尽责,从而实现工作的提质增效。
从能力层面来看,我们需要持续学习以克服“本领恐慌”。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群众需求的多元化,我们必须保持“逆水行舟”的危机意识。我们应该善用实践经验和群众智慧来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职业教育领域,即使晋升压力较小,我们仍需要通过高质量学术成果来打破“躺平”惯性,将教学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社会共识方面,奋斗应该是时代的主旋律。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策,都明确指出了“躺平”无法应对社会变革,“躺赢”则违背了发展规律。我们应该以激情干事、躬身实践的态度来推动个人与集体的“争先进位”。
“躺平躺赢”的思维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要破除这种思维,需要在思想、行动、能力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将奋斗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个人发展的全过程,以实干精神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