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由来与地名趣谈,以及和平路的史话
镇江的人们都熟悉这条名为和平路的马路,但不一定了解它的由来。今天,让我们一起这条见证历史的马路背后的故事。
和平路南至老的车站路,北至如今的长江路,全长超过六百米,车行道宽二十五米。这条路是镇江的重要通道,连接着城市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商业区。它的建成是当时全市最宽敞的一条双向四车道马路,标志着镇江交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条路的诞生源于解放前镇江作为水陆码头和民国江苏省会的地位。那时,从轮船码头通往火车站只有一条不太宽的京畿路,且中间有很长的一段高坡,路面颠簸不平。为了改善交通状况,1952年,镇江开始实施建国后的第一条筑路工程。经过大规模的改造和拆迁,形成了现今的和平路。路基的黄黏土全部来自狮子山,经过无数工人的辛勤努力,终于建成了这条宽阔的马路。
这条路一开始被称为新马路,但因为与新西门桥的新马路重名,又考虑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是维护世界和平,最终定名为和平路。和平路的建成不仅极大改善了镇江的交通状况,而且极大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条路上汇聚了众多商店、餐馆和其他商业设施,成为了镇江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除了作为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和平路还见证了镇江的历史变迁。就在新路造好的第二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汹涌的江水曾威胁到这座城市的安宁。而和平路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也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洗礼。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挑战和考验,但也让和平路周边开始逐渐热闹起来。
和平路的北端是一个热闹的露天小广场,经常有街头艺人在这里表演杂耍。附近还有一个大菜场和国营粮油店等生活设施,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物和休闲。马路两侧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店、餐馆和商店等商业设施,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这条路上的各种店铺和餐馆见证了镇江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发展历程。这些店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务,也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这些店铺也成为了镇江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和平路不仅是镇江的交通要道和商业中心也是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见证了镇江的发展和变迁也承载着市民们的记忆和情感纽带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之一。在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条历史悠久的道路——和平路,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今天,让我们一同追溯这条道路的过往岁月,感受它的变迁与新生。
回溯至一九五六年,当目光聚焦在哑巴桥南边的四益农场时,这里辟为镇江市第六中学,书声琅琅,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琴园路小学和江汉里小学的钟声也在和平路上回荡,诉说着岁月的流转。
进入大跃进年代,和平路的繁华盛景愈发显现。六中的操场上摆开了大炼钢铁的战场,物资仓库、火柴厂、机修车间等纷纷在此安家落户。随着火柴厂的机修车间逐渐壮大,衍生出轻工机械厂和车辆厂两家骨干工厂。而那宏康酱园的原址也演变成为了运输公司的第三营业站。
时光流转至六十年代,和平路上的火车站成为了城市的对外窗口。这里曾经修筑过一座气势磅礴的牌楼,大牌楼上插满小红旗,下面挂有红灯笼,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景象。随着劳动西站的建成,老西站逐渐停办客运,但和平路依然繁华热闹。
回溯和平路的诞生之初,它的结构简陋,路面为泥结碎石基层。那时没有考虑地下综合管线及路面排水设施,车行道外还是一条土路。这并不影响它的繁华。马路上整天车水马龙,行人、自行车、小板车、人力车、三轮车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画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平路历经几次变身。1962年石油紧缺时,这里甚至出现了客运马车。每逢春运阶段,站前广场热闹非凡,驻镇部队派来的卡车帮助接送旅客,成为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平路的路面设施逐步完善,路况初步改观。到了九十年中叶,和平路纳入了市政路网改造计划,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和翻新。如今徜徉在这条宽阔的道路上,可以发现昔日远近闻名的镇江火柴厂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花园小区。而和平路以西的民主街、江汉里片区也正在进行旧城改造,即将迎来一片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综合体。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和平路不仅是一条道路,更是镇江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