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纪念三八劳动妇女节,我们需要回溯其历史起源和深层意义。这个节日并非简单的庆祝女性节日,而是对劳动女性的尊重和赞扬。这个节日的起源,源自美国纽约纺织和制衣女工们争取劳动权益的勇敢行动。当我们提及这个节日时,往往更愿意使用诸如“女神节”、“女王节”等词汇,似乎更希望避免提及其中的“劳动妇女”部分。这种语义上的转变背后,其实是消费主义的异化与误读。
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妇女”这个词似乎带有某种年岁已高的含义,但实际上,官方定义中妇女是指年满十四岁的女性,与年龄、婚姻状况无关。如今,“妇女”背后的沉重感被悄然改变,被赋予了光鲜亮丽的形象宣传。但三八劳动妇女节背后的真正力量是那些坚持抗争、争取平权的女性先驱们。她们在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早期,承受着巨大的剥削压迫,勇敢地站出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这个节日背后有着无数辛酸的故事和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女性劳工在社会中的处境一直较为艰难,她们承受着恶劣的劳动条件、微薄的薪酬以及长达十六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甚至在怀孕时也不能得到休息。她们在争取权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发起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抗争。这些行动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工资和劳动待遇,更是为了争取政治权力,为自己的声音发声。
国际妇女节正是为了纪念这些令人敬佩的女性而设立。特蕾莎·马尔科尔和克拉拉·蔡特金等先驱者们的努力,使得这个节日得以存在并发展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应忘记这个节日背后的真正含义——对劳动女性的尊重和赞扬。我们应该警惕消费主义对这个节日的异化和误读,真正理解和尊重劳动女性的价值和尊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向那些为争取权益而勇敢抗争的女性先驱们致敬。她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提醒我们始终关注女性的劳动权利、劳动价值和劳动尊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女性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正如克拉拉·雷利姆所喊出的:“我提议进行总罢工,现在就开始。”这种勇气和决心,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国际劳动妇女节:历史、演变与女性平权的坚守
回望历史,1917年圣彼得堡的女工罢工游行,犹如春雷初动,掀开了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序幕。这场由女性发起的抗争,不仅为帝俄的瓦解打下了伏笔,也为后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埋下了种子。
时间流转至1922年,莫斯科召开的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保加利亚代表提议将每年的3月8日定为妇女的节日。这一提议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中国也在国共合作的蜜月期,于1924年首次在广州庆祝了这一节日。
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从二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因节日中日益凸显的“红色”内涵,不少欧美开始有意淡化此节,甚至立法禁止庆祝。但全球女性平权运动的兴起,让联合国大会在1977年正式将3月8日定为“联合国妇女权益及国际和平日”。
在中国,这个节日自设立以来,就被称为“国际劳动妇女节”。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节日的“劳动”内涵逐渐被忽视。但语义和节日的内涵变化并不意外,随着问题的解决,新的欢乐题材的出现也是理所当然。
尽管如此,三八节的劳动属性依然重要。强调劳动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根溯源,更是对平权运动和女性运动动力的强调。争取平权、赢得尊重、摆脱异化、工具化和物化,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在于认可女性拥有平等的权利去创造价值,参与经济运转。
参政权力的扩大、过时风俗的淘汰、家庭的变迁,都无法脱离这个基础。即使在女性地位有所提升的大都市,平权之路依然漫长。广义上的劳工权益仍是急迫且有意义的工作清单中的重中之重,包括争取同工同酬、打破职业天花板、克服职场隐形性别歧视等。
回顾历史,平权抗争的先驱们始终清楚她们的斗争目标。她们知道自己所受的压迫是整个劳工阶级所受剥削压迫的一部分,是这个不平等世界不合理秩序的一环。她们的斗争对象从来不是身边的男工,而是那些阻碍平等与公正的力量。
如今的女性节日面临各种各样的失焦问题。其中最令人反感的是“女王节”“女神节”背后隐藏的庸俗消费主义陷阱。用女性主宰消费端的来掩盖女性在生产端的弱势地位,这无非是一场物化的闹剧。这样的物化,从来就与平权无关。
当我们庆祝这个节日时,更应该思考它的起源和本质。让我们不忘初衷,继续为女性的平权而努力,让真正的平等与尊重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百科在每一次的庆祝中,都应铭记先驱们的付出与努力,继续前行在平权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