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炙热消费金融战:临时提额成标配,消费分期助力电商平台交易额飙升
随着电子商务双11大战的硝烟弥漫,消费金融成为这场战争的重要弹药。金融机构纷纷看好消费信贷资产在双11期间的优质属性,这一期间释放的消费潜力巨大,不仅推动了电商平台的交易额飙升,也让消费分期成为金融机构争相追捧的热门产品。
在双11狂欢过后,购物者的自嘲成为热门话题。许多消费者在短暂的购物狂欢中花费巨额资金,虽然收入并未显著增加,却敢于选择消费分期模式。这种消费现象背后,反映出消费金融已经深入人心。
随着双11的到来,消费金融的参与机构相继发布了自己的战报。其中,工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招行信用卡交易额也达到了惊人的数字。这些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临时提额的推动。从2017年开始,临时提额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参与双11的标配。
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在双11前夕给被邀请的客户发送短信,客户通过回复短信至后台,银行将根据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结果,为客户增加信用额度。这种临时提额的幅度很大,可以达到目前信用卡额度的3倍,上限为10万元。
与商业银行相比,消费金融公司在资金规模和成本方面可能处于劣势,但他们通过其他方式吸引客户。例如,如果借款人成功邀请朋友成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那么他有机会参与抽奖活动,最高可获得高达5万元的提现额度。
支付宝在双11期间的新动作也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该公司推出了支持多个账户开设花呗的功能。业内人士认为,这无疑增加了花呗的额度,将直接推动双11期间电商平台的交易量。
在消费分期的推动下,相关商品的销售也出现了显著增长。例如,某舞台音乐商城在双11期间通过舞台场地及表演推广新品,新品的销量成为冠军。分期乐商城的5G手机销量较日销量增长3倍以上,苹果新款iPhone 11较发布首日增长超过1.5倍。
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机构更喜欢消费场景清晰的个人消费信贷。双11场景清晰突出,使得越来越多的贷款机构敢于采用消费分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贷款人会先把全款支付给商家,相当于替借款人垫付了资金。然后,借款人根据分期的次数和需要偿还的金额,按月还款给贷款人。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借款人的欺诈风险,贷款机构只需专注于控制借款人的偿付能力。
双11期间的消费金融战已经成为电商成功的关键之一。金融机构通过临时提额、消费分期等方式推动交易额的增长,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种消费模式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消费金融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也预示着消费金融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美国的消费趋势在今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景象,那就是“一路向西”,特别是在消费分期领域,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潜力正在被逐步释放。这一趋势反映了借款人的分期习惯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受和选择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的中西部城市,如武汉、广州等地,双11期间的消费分期交易量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北京和上海等消费高地。据分期乐商城总经理Ceego的观察和统计,双11期间,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力军,尤其是以“95后”为主,他们的人均分期金额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大约不到2500元。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长期的分期计划,如15期或24期,这使得每月的还款压力大大降低,月均付款金额控制在较低水平。除了地理位置和消费群体之外,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和观念也各有特色。很多业内专家建议年轻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分期时更加理性地规划和选择资金来源和去向。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的柳岩也强调了这一点,他表示消费者的财务健康与其年龄存在某种程度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累积,年轻人在理财决策中开始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并逐渐实现理财方式的多样化。“消费分期”已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一大主打产品。面对各种消费分期产品中的高额金额、分期和免息等优惠政策,消费者需要更加谨慎地理解和使用这些金融工具。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注意“免息规则”,避免产生额外的费用或逾期情况的发生。比如,“免息券”通常会有特定的使用条件和期限限制,而且并非所有的信用卡都具备容时容差的权益。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时也需要特别注意其权益和责任。消费金融正在助力双11站上风口,特别是在这个千亿级别的消费狂欢中,消费者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和使用消费金融工具,以确保自己的财务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