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老的课文,近日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个问题似乎让很多人回到了自己的中学时代,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语文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的编辑人员明确指出,他们的语文课本一直使用的是“是人”。这一说法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因为他们对记忆中的“斯人”深信不疑。这让很多网友开始质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记错了?还是自己曾经学习的版本与其他版本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开始了一段寻找答案的旅程。我回忆起自己的初中时代,那时就读于广西博白县的一所中学。我清晰地记得课本上写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了确认这一点,我翻出了当年的初中课本,我的记忆是正确的。
随后,我又与几位同样在广西博白县上学的朋友交流,他们中有人记得是“是人”,也有人记得是“斯人”。但当我们找出各自的课本时,发现上面都写着“是人”。这些课本有人教社的,也有语文出版社的,跨越了多个版本和年代。
其中一位朋友是初中教师,她提供的本世纪初的语文教材中,也明确写着“是人”。另外两位90后的朋友提供的语文版教科书中,出现的也是“是人”。当我向几位初中语文教师朋友咨询时,他们告诉我,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依然是“是人”。
经过综合查询和了解,我得知广西博白县近30年来使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用的都是“是人”。这其中包括多套人教版教科书,与人教社声称的一直使用“是人”版本的说法相一致。
公开信息显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1961年开始选入人教社出版的课本。虽然我无法找到更早的版本的课本,但我了解到博白县在90年代使用过的一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其中的版本也使用的是“是人”。并且得到了我县教育局资深语文教研员和几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的确认。
关于“是人”和“斯人”,其实并无对错之分。很多古文都有多个版本,人教社只是选用了“是人”的版本。在句子中,“是”和“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对于不清楚的朋友,可以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的释义。对于这次讨论,我认为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是对这篇古老课文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这次寻找答案的过程,我深感时光流转,岁月如梭。那些年少时的课本和记忆,如今已成为我们宝贵的回忆。而这次讨论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关于人和斯人的这场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争议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扩大这场争论的范围,应该回归到问题的核心:你当年学的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
在这场争论中,我们应该摒弃阴谋论、歧视论以及曼德拉效应等复杂理论的纠缠。不要追究古籍中的相关记载,也不要纠结于人教社过去的问题。我们应该把问题简单化,回归原点,寻找真实的答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找出自己当年的课本查看一下,这样才能准确知道自己当年学的是“是人”还是“斯人”。很多人的初中课本并没有保存到现在。那么,我们可以向当年的同学、老师询问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还记得当时学习的内容。如果都没有办法找到答案,我们可以尝试在网上寻找晒出来的课本,看看是否有自己当年的那一版。对于网上的一些旧书店和图书馆(包括网上图书馆),我们也可以将其作为寻找课本的备选途径。
很多人选择相信甚至迷信自己的记忆,但有时候,那些记忆可能并不是你读书时候的真实记忆,而是你后来接触到的许多信息留下的潜意识。如果有课本作为证据,就会更有说服力。我曾经有几个朋友一开始坚信自己当年学的是“斯人”,但看到课本之后却发现上面写的是“是人”。
央视也参与了这场讨论,指出很多网友在查看当年的课本后发现写的是“是人”。不可否认,国内教科书的出版社并不仅仅只有人教社一家,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也可能有“斯人”版本的存在。那些版本的课本是否是你当年学习的课本呢?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查看一下当年的课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这场争论不会因为我们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有所结果,只有通过查找证据、回归问题核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解决这场争论吧!(作者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