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与《庆余年》:贫穷剧组的独特魅力
何为贫穷剧组?《锦衣之下》给我们完美呈现了什么叫做“穷有穷的妙处”。当任嘉伦与谭松韵在冰天雪地中演绎破案CP时,你是否注意到了那如假般的雪花特效?弹幕纷纷戏言这是五毛特效中的“一毛钱都不值”的特效,甚至有人调侃称其为“美图秀秀滤镜都不如”。
布景也是假得让人哭笑不得。竹子、桃树、小桥流水,一切宛如假景秀场。后宫的假山,其假得让人饿,仿佛在看一个假的西双版纳度假村。皇宫更是破得让人心疼,塑料味的建筑,破旧的台阶,不禁让人想问,这是穷得连横店故宫的租金都付不起吗?
道具也很是寒酸。扬州瘦马头上插的居然是塑料花发簪,这与《延禧攻略》中动辄几千元的点翠和绒花发簪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谭松韵饰演的袁今夏更是惨遭待遇,剧本中的美食场景几乎全是假的,好不容易吃上一顿好的,结果端上来的是一碗清汤素面。
虽然整体质感糙了点,但剧情中的甜蜜还是让人欲罢不能。《锦衣之下》中的嫌弃夫妇发糖时刻让人心动。任嘉伦将陆绎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表面装酷,但内心却是个宠妻狂魔。谭松韵饰演的袁今夏也灵动可爱,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来转去。
说到抠抠索索的剧组,《庆余年》也是其中之一。尽管有着全明星阵容,但在拍摄过程中依然显得捉襟见肘。二皇子微服私访的街道空空如也,仿佛剧组请不起群演。吃火锅的二皇子更是让人心疼,铜锅里的菜色单一得让人想笑。然而演员刘端端却凭借天生的吃播底子,将吃青菜都演绎得如此销魂。
影视寒冬之下,每个剧组都在缩减预算。古装剧尤为耗资巨大,从特效、布景到道具、场地等样样都需要大量资金。有些剧组抠门是因为不走心,粗制滥造忽悠观众;而有的剧组抠门则是因为真的没有钱。尽管如此,《锦衣之下》和《庆余年》依然凭借精彩的剧情和演员的出色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观众们为没钱做宣发的小破剧自发宣传,成为自来水为剧打气。这种对剧情的热爱和执着正是观众对好剧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部剧中,许多配角都是由工作人员客串的。比如那个保护陈萍萍的影子角色,戏份还相当重要。为了节省开支,剧组并没有选择雇佣专业演员,而是让副导演来扮演。由于角色总是戴着面具,观众很难辨认其,这也为剧组省去了许多麻烦。
一场戏中,费介设法将影子毒晕,揭开面具后才发现原来是认识的人。此时镜头巧妙地从近转远,观众无法看清究竟是谁。这种手法既增加了剧情的悬念,又凸显了剧组的巧妙心思。
剧中的燕小乙角色堪称幸运之星,每次出场都在享受美食,无论是鸡腿、西瓜还是羊腿,都吃得津津有味。由于剧组在预算上有所限制,这样的角色往往难以长久。在原著中,燕小乙最终被范闲狙杀,可能在下个季度就得告别观众。
编剧王倦在创作过程中,也深谙省钱之道。他早前创作的《大宋少年志》同样以节俭著称。在该剧中,由于预算有限,甚至一些大场面都无法呈现。例如小景为皇后祝寿献舞的场景,在剧版中被完全省略,引发了观众的遗憾和讨论。王倦对此的解释是,并非故意省略,而是由于拍摄经费紧张,无法呈现更多场景。
在拍摄过程中,一些细节也反映了剧组的节俭之道。在元仲辛被炭烤的戏份中,虽然脸部被熏黑,但衣物却保持干净整洁。观众对此的质疑,剧组在幕后花絮中给出了解释:并非疏忽,而是因为只有这一套衣服,为了保证后续拍摄的连贯性,不能弄脏衣物。
片场的花絮也揭示了剧组在预算上的挑战。由于天气炎热,放置了一天的菜肴已经变质,演员们难以忍受其味道。为了掩盖食物的不新鲜,剧组只能依靠喷花露水来应对。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剧组能够在细节上大放异彩,如《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其在大场景和细节上的投入显而易见。
《大宋少年志》虽然预算有限,但充满志气。演员们自力更生进行海报设计和宣传,依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并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演员们甚至联名请求王倦继续编写剧本,续拍第二季。
一部剧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投入的资金。《九州缥缈录》虽然投入巨大,却未能引起热烈反响,而一些被忽视的小成本剧作却能够脱颖而出。这也提醒剧组,与其在明星和场面上花费巨资,不如在剧情和细节上用心经营。在某些方面可以节省开支,比如在编剧上多请如王倦这样的人才。至于《锦衣之下》和《庆余年》哪个更好看,这更多取决于观众的个人喜好和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