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师节,关于是否送礼的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家长们苦恼于送不送礼、送多少,而老师们则纠结于收不收礼、如何应对。在这个似乎令人焦虑的问题上,我们不禁思考,尊师重教的传统是否已经演变成了一场考试,考验着每个人的道德和选择。
对于家长来说,送礼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在家长的眼中,尊师重教是从小就被灌输的传统美德。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合适的方式。教师节送礼,就是他们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们选择的礼物也越发精致,从卡片到摆件、鲜花,再到价值不菲的定制礼品。这样的送礼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家长的期望和焦虑。他们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的孩子,担心如果不送礼,孩子可能会被忽略。这种心理使得许多家长陷入纠结和焦虑之中。
对于老师来说,拒绝收礼是一种坚守。学校三令五申不能收礼,老师们也深知其中的道理。收下礼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些老师因为拒绝收礼而遭到家长的不满和误解,这也给老师们带来了精神压力。他们依然坚守原则,拒绝收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学成绩来回报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除了现实的礼物,一种虚拟的送礼方式也悄然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班级通讯群成为了家长们与老师沟通的新平台。在这里,家长们通过点赞、留言等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种虚拟的赞美和溜须拍马的行为也让一些老师感到不适和困扰。他们希望家长们能够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面对这样的现象,专家指出,教师节表达感恩之情是人之常情。但想要通过送礼等方式来让教师关照学生,则没有必要。老师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只要学生们遵守校规校纪、好好学习,老师们自然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对于个别教师利用职权寻租的行为,我们应该坚决予以制止。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师德师风的要求,还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义。一些教师的不当行为已经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引发了家长的攀比心理和投机心理。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确保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让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得到真正的体现和传承而不是被金钱和利益所玷污。。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家长们为了给孩子铺设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寄予厚望,并努力为他们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这其中,不仅包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还涉及到以财物铺路的方式。
近年来,教育部为了整顿教育风气,相继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出台,旨在禁止教师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等财物,以维护教育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面对这样的规定,我们不难发现,有一部分老师可能因收受礼物而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也使得部分家长产生了一种心态:“送总比不送要好”。教师节因此而变味,其中的责任,教师群体无疑要负主要责任。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任远教授明确指出,要治好送礼焦虑症,除了依赖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的自律。
事实上,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学识,其正直的人格更是不可或缺。廉洁从教不仅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更是不可逾越的师德底线。尽管有这些规定和禁令的存在,但其落实却仍然任重道远。这需要地方教育部门将禁令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和指引,同时联合家长、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构建师德监管网,加强监督执法。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监督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当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公开举报电话,确保有诉必查,对违规行为绝不姑息。特别是在教师节、学校开学以及学生毕业等重要节点,更应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进行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检查。
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这些问题不得到解决,那么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就无法真正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无法完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恪守职业道德,拒绝任何形式的贿赂,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地教书育人。也希望家长们能够理解和支持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公正的学习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