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光熹微的清晨,3月13日,七时五十分,一位名叫李征琴的女性走出了监狱的大门。服刑半年,她已从长发的世界步入了短发的现实。那天,她的生母,带着深深的愧疚,跪倒在她的面前,失声痛哭,呼喊着“表姐,我对不起你”。紧接着,一个稚嫩的孩子迅速跑来,紧紧地抱住妈妈,李征琴含泪回应,“宝宝,妈妈回来了”。这温馨而又动人的重逢场景,在监狱大门口上演。
时光回溯至2015年,李征琴因一次无法忽视的家庭冲突被判犯故意伤害罪,执行了六个月的刑期。回到家的她需要面对一个更复杂的现实:她与丈夫收养的孩子施某某因学习问题引发的冲突。施某某因考试作弊、未完成课外阅读作业和说谎行为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波。李征琴情绪失控时,采取了体罚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了施某某体表多处挫伤。这个事件提醒我们,教育孩子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在我们的社会中,打孩子的现象普遍存在。调查显示,有高达12%-18%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选择了体罚的方式。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某些地区和家庭,打孩子的现象更为普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这背后的原因多元且复杂。
传统的教养观念在许多父母心中根深蒂固。诸如“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等观念仍在影响着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们往往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上下级关系,缺乏平等和尊重的概念。
一些父母自身也是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他们继承了上一辈的教育方式,虽然深知其中的痛苦和无奈,但却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理所当然的方式。
有些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缺乏有效方法或工作繁忙等原因,他们选择体罚作为最方便、见效最快的方式。特别是脾气暴躁的父母,更容易采取这种方式。
父母自身的生活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一些在生活中相对失落的父母,可能会把全盘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的方式,甚至将自身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打孩子都不是一种合适的教育方式。它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效果,但长期来看,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呼吁父母应该自律,真正尊重孩子,不轻易打骂。社会各方应该建立援助平台,保护受虐孩子,对暴力家长进行制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