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强调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肺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癌症防治行动”的深入推进,肺癌防治工作愈发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下,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协办的“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盛大召开。论坛旨在普及肺癌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肺癌早筛早诊早治的认识,共同助力提升中国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深刻阐述了肺癌的诊疗现状和未来趋势。他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癌的诊疗已经迈入精准治疗时代。特别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吴一龙教授强调,提高5年生存率是肿瘤防治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早筛早诊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所在。他表示,通过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肺癌,通过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他呼吁公众要重视肺癌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更要定期进行筛查。
在谈到肺癌的精准治疗时,吴一龙教授介绍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靶向药物的发展历程。他指出,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迭代,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三代EGFR-TKI靶向药奥希替尼的出现,为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更长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吴一龙教授还提到,肺癌的靶向治疗正从常见靶点向罕见靶点扩展。除了EGFR、ALK等靶点的药物外,针对MET、RET、HER2等罕见突变靶点的创新药物也在不断中。这些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少数群体罕见突变型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
肺癌免疫疗法的兴起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免疫疗法不仅为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长期获益,还为III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希望。吴一龙教授表示,免疫疗法的出现打破了小细胞肺癌治疗20年的沉寂,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机会。
吴一龙教授通过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向公众传递了肺癌防治的重要性。他呼吁公众要重视肺癌筛查和早治疗,同时也要关注肺癌的精准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将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