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当人们开始敬畏自然与鬼神时,一种特殊的信仰便诞生了——门神的信仰。说起门神,我们不得不提及两位上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神荼与郁垒。他们的传说源远流长,为我们带来了最早的门神形象。
在朦胧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未知的鬼神心生敬畏,于是选择在门户之处进行祭祀,企图驱邪辟鬼。那时的门神,尚未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进入周代,祭门成为了重要的典礼,然而门神依然以抽象神灵的形式存在。
直到那对英勇的兄弟——神荼与郁垒的出现。据《山海经》记载,这两位远古的英雄擅长捉鬼,负责看守东海度朔山上的鬼门,他们将恶鬼捆绑喂虎,保护人间的安宁。他们的传说首次在汉代文献中被明确记载为门神。东汉郑玄在《礼记》的注释中提及“礼门神”,他们的形象也被绘制在门户之上,或通过石雕、砖雕呈现。
在民间习俗中,神荼通常被贴在左门扇,郁垒则被贴在右门扇,形成了最早的成对门神组合。这一传统习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悬挂“桃符”,它是刻有神像的桃木牌,被认为是神荼和郁垒形象的早期载体,同时也是春联的前身。虽然秦汉时期虎的形象也曾用于门户驱邪,但并未取代神荼、郁垒的地位。
当我们深入门神文化的历史渊源,不难发现神荼与郁垒的传说在唐代以后虽然逐渐被其他历史人物如秦琼、尉迟恭等所取代,但他们依然被视为门神文化的源头。考古发现如殷墟兽骨、汉代画像砖等,为我们揭示了早期门神信仰的具象化过程。
结论就是:门神的信仰起源于人们对未知的敬畏与恐惧,而最早具象化的门神形象便是那两位远古英雄——神荼与郁垒。他们的传说不仅被记载在先秦文献中,更在汉代形成了固定的祭祀传统。每当新年到来之际,人们都会贴上门神的神像,祈愿家庭平安、万事如意。这一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我们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